吾教案学习资源

搜索吾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

时间:2022-08-05 15:29:37

类别:学习资源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答案:

二、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

: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

: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

诗意: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2、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知识点

我会写:

  仞:万仞 壁立千仞 心游万仞

  岳:五岳 山岳 岳父 岳母 三山五岳

  摩:抚摩 按摩 摩天 观摩 摩拳擦掌

  遗:遗民 遗失 遗忘 遗憾 路不拾遗

  涕:涕零 鼻涕 感激涕零

  巫:女巫、巫师、巫术、巫婆、巫神

多音字:

  朝:zhāo朝霞cháo朝向

  舍:shè宿舍shě舍不得

形近字:

  仞(万仞)刃(刀刃)岳(山岳)兵(士兵)

  摩(摩天)磨(磨炼)

问题归纳:

1、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意境?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

  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

  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反复诵读,边诵读边想象画面,并借助画面,深入理解课文。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2)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3)赶紧动身启程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表达了诗人急切、喜悦的心情,是诗人想象中的飞驰。

  相关资料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解: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③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④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⑧长云:层层浓云。

鉴赏:

  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诗的后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遗民日夜盼望王师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胡人暴政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解: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rèn)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鉴赏:

  ①“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沧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介绍:

”生平第一首快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

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译文:

  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方舟从巴峡动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注解: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就。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鉴赏:

  ①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②后四句通过想象,尽情描写“喜欲狂”。既描写了“放歌”“纵酒”的“狂态”,也描写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同步练习1

一、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伤的情调。

二、根据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1.根据意思写诗句。

  (1)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2)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2.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练习。

  (1)前两句诗中的“ ”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 ”字突出山的高峻;从第三句的“ ”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 ”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2)全诗以“ ”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 ,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课文中指的是 。

三、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发挥想象,从《古诗三首》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A

  二、1.(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1)入 摩 泪尽、胡尘 南望、又一年

  (2)望

  3.(1)黄河 (2)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华山

  三、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 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四、略

  同步练习2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千仞 五岳 摩擦 遗憾

  巫术 襄办 蓟北 衣裳

  二、比一比,再组词。

  贵(宝贵)岳(五岳)堂(礼堂)镶(镶嵌)涕(鼻涕)

  遗(遗憾)丘(山丘)裳(衣裳)襄(襄办)递(递交)

  三、多音字组词。

  shɑnɡ 衣裳

  chánɡ 裳裳者华 裳裳光明

  四、近义词。

  遗憾—(可惜)悲凉—(凄凉)

  五、反义词。

  满足—(缺乏)悲凉—(欢乐)

  六、先解释带“ ”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句意:黄沙漫漫,将士们身经百战,铁甲被磨穿,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句意:三万里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3、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指春天。

  句意: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七、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从军行》中,描写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的诗句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秋夜将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现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的批判之情的诗句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想象,描写“喜欲狂”的激动心情的诗句是: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填空。

  1、《从军行》中通过对西北边广漠壮阔的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杀敌报国的壮志。

  2、《秋夜将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由景及人,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述和对遗民迫切希望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中,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要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的喜悦心情与还乡的决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

  九、默写古诗《从军行》。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古诗三首》练习一

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zhòu zòu)

  2.彩丝穿取当银钲。(zēng zhēng)

  3.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pō)

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 )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 )的场景。

3.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 )、似被山含住的红红( )以及放牛回家的( )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 )和( )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3.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参考答案:

  一、1.(zhòu) 2.(zhēng) 3.(bēi)

  二、1.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2.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3.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依然像玉壶里的冰心那样晶莹纯洁。”表现出诗人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表现了守边将士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5、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答案:

二、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

: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

: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

诗意: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6、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答案:

二、

  答:《迢迢牵牛星》借助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爱情悲剧,表达了相思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愁别恨。

三、《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示例: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李中《客中寒食》)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5、“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王昌龄《秋思》)

四、

  《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7、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

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绝句》

答:一诗写了沐浴着春光的江山,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描绘出一幅绚丽的春景图。

《惠崇春江晚景》

写了在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三衢道中》

写了梅子黄了的时候,作者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四时田园杂兴》改写成小短文

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

  稚子弄冰

  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他一面举起冰块,一面拿起棍子轻轻敲打起来。“当当”,犹如玉磬发出的响声穿林而过,深远高亢。忽然,“叮当” 一声,冰块从小孩子的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眼中满是无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

9、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重点问题解答

问题归纳: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0、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生字培养组词与课后练习答案

我会写:

  芙:fú 芙蓉 芙渠 出水芙蓉

  蓉:róng 芙蓉 莲蓉 椰蓉

  洛:luò 洛阳 洛河 洛神

  壶:hú酒壶 壶口 铁壶

  雁:yàn大雁 雁群 雁过无痕

  砚:yàn砚台 端砚 砚池

  乾:qián乾坤 乾陵 康乾盛世

  坤:kūn 乾坤 坤表 坤卦

多音字:

  单:dān (单独)chán(单于)shàn(单姓)

  放学时,王老师说:“请姓单( shàn )的同学留下,我想单( dān )独和你谈一谈。”老师话音刚落,同学的目光全都刷向了他。

课后习题: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依然像玉壶里的冰心那样晶莹纯洁。”表现出诗人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表现了守边将士不顾严寒、奋勇杀敌、爱国爱家的精神品质。

  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11、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授课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出示课件

4.【】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出示课件

6.了解诗人。【】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课件4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出示课件5

(3)【】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出示课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板书: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板书:辛勤劳动)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板书:赞美)

  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A.读出农民的辛苦。

  B.读出农民的忙碌,表现繁忙的劳动场面。

  C.读出农家生活的和谐。

  ②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4)教师小结:从短短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劳碌,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诗人这种文人墨客所向往的。忙碌了一天,晚上一家人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这种温馨,使人们劳动的疲倦和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再次齐读课文,试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出示课件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课件12

(4)【】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们的快乐;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3.了解写法。

  (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着辛劳,也充溢着恬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 ),对劳动人民的( ),以及对乡村生活的(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 赞美 热爱

出示课件

2.学生自由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板书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辛勤劳动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天真可爱喜爱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出示课件

3.教师评议。【】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出示课件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出示课件

6.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课件5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7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出示课件8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金盆彩丝 银钲)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出示课件11

(4)【】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2.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板书内容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第三课时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2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村晚宋代 雷震)

出示课件

3.简介作者。【】学生自由阅读。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课件4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5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出示课件6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课件8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板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机勃勃。)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⑫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

  背景。(板书: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板书:天真可爱)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

【】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1.《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出示课件15

2.对比阅读。【】

  所见

  作者:袁枚 (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板书内容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12、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选一选。

  1.“平明送客楚山孤”中“平明”的意思是:( )

  A.明天

  B.清晨

  2.“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心”的意思是:( )

  A.纯洁的心

  B. 冰做的心

二、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

  , 。

  , 。

三、

《芙蓉楼送辛渐》 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与友人送别的时间是( ),地点是( ),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是( )。诗中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 )品格。

第二课时

一、加偏旁后再组词。

  夫 ( ) 各 ( )

  ( ) ( )

  见 ( ) 申 ( )

  ( ) ( )

二、关于《墨梅》一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冕。

  B、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C、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D、这首诗是七言律诗。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1.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芙(rónɡnónɡ) (nuò luò )阳

(chándān)于 (xiàn yàn)台

二、看拼音写词语。

  yù hú dà yàn dùn táo qián kūn

  ( ) ( )( ) ( )

三、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

  2.,单于夜遁逃。

  3.不要人夸好颜色,。

四、朗读《古诗三首》,完成练习。

  1.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人在( )为辛渐送行时的情景。诗作淡淡的孤独,淡淡的( ),透凉的雨水淋在作者冰洁的( ),有谁能解?

  2.《塞下曲》第三首写将军( )的情景。

  3.《墨梅》这是一首( )。诗人赞美墨梅( )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 )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 )”直接描写墨梅。

[danger]【答案如下】[/danger]

  一、1.B. 2.A

  一、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清晨,楚山,江宁,比喻,光明磊落,表里澄澈

  一、扶(扶着) 洛(洛阳) 砚(砚台) 坤(乾坤)

  芙(芙蓉) 落(落叶) 现(现在) 伸(伸手)

  二、B

  三、1.骑马追赶敌人的骑兵,一路上大雪都把将士的刀和弓箭都覆盖了。

  这些诗句表现了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2.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是多么的好,只要让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

  这些诗句表现了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一、芙蓉(rónɡ√nónɡ) 洛(nuò luò√)阳 单(chán√dān)于 砚(xiàn yàn√)台

二、玉壶 大雁 遁逃 乾坤

三、1.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月黑雁飞高 3.只留清气满乾坤

四、1.芙蓉楼 哀愁 心2.雪夜带领轻骑即将出征

3.题画诗 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 不向世俗献媚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学习资源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评语好评 范文大全2 发言稿 报告 合同协议 方案模板 心得体会 个人工作计划 美食好评 锦旗内容 节日演讲稿 年终工作总结 幼儿园工作总结 学习资源 作文大全 祝福语 标语 文案 诗词 中学教案 故事100篇 辞职报告 反思 个性签名 橙光攻略 名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