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20:27:14
类别:学习资源
虞世南咏《蝉》赏析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有一句话,叫诗如其人。一个人的诗词充分反映出了诗人的人格、风骨。
大家最熟悉的,当属南宋末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家国破灭,面对敌人的诱降,文天祥不为所动,写下《过零丁洋》明志,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震烁古今。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如其人,是文天祥的风骨。
在唐代,也有一位诗人,他救兄长,怼皇帝,记忆力还超好。他写下一首咏蝉诗,和李商隐骆宾王并肩,他就是初唐诗人虞世南。
虞世南是初唐诗人,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这首《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蝉托物言志。
诗中通过蝉的习性、特点,来表达诗人高洁清远的品格和志趣,诗人表面是在写蝉,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高远志向和脱俗品格。
垂緌(ruí):指古人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触须形状与此相似,故说“垂緌”。
蝉低垂着身子,饮着树上的清露,实则是比喻诗人身居高位,却依然清正刚直。蝉的声音清逸响远,穿过稀疏的梧桐,意境超然。
最后两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声之所以传得远,是因为身处高枝上,而不是凭借秋风的原因。这也是一句哲理诗: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的渲染,自能声名远扬。
诗中强调的是一种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所谓“诗如其人”,虞世南正像诗中的蝉一样,清正刚直,品格高洁。
他不攀附权贵,安贫乐道。
《新唐书》上记载,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颇得隋炀帝的看重,日益尊贵显赫,他的妻妾穿衣服如王公贵族一般,可见虞世基混得十分之好。
可此时,虞世基因为刚正的性格,并不得隋炀帝的喜欢,七品官当了十年,也没有升迁。
哥哥风生水起,自己碌碌无为,可虞世基从来没想着去蹭哥哥的热度,依然安贫乐道。
后来,虞世基要被处死,在法场上,虞世南抱着哥哥号啕痛哭,请求以身代哥哥死,可见虞世南德行好。
他正直难言,直接开怒唐太宗
李民民为秦王时,虞世南为“十八学士”之一。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十分看重虞世南的才华和品格。
有一次,唐太宗曾写了一首宫体诗,让虞世南写诗唱和,虞世南说:皇上您的作品写得不错,可是并不是雅正之作。皇上所喜欢的,下臣必会效仿。我怕此诗一传出去,天下人都争相写作,这并不是国家的福气。所以,我不敢写诗唱和。
唐太宗一听,很有道理,就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我只是试试你而已。还赏赐了虞世南五十匹丝织品。
记忆力好,能背《列女传》
虞世南是书法家,文采好,记忆力也好。有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风上写《列女传》警示后宫,可是一时找不到文本。虞世南就暗暗地写了,和文本一对照,居然没有一个错字。
能默写下《烈女传》,可见虞世南读书多且精,堪称“唐代最强大脑”。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太宗说:“有虞世南在,他就是活动图书馆。”太宗听闻虞世南去世后,悲伤哭泣说:“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唐太宗对虞世南非常看重,曾称赞他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看过了虞世南的生平,再回过来读这首《蝉》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孤独的蝉,在林中鸣叫,声音穿过梧桐,清远高逸 。只是因为品行高洁,所以,声名远扬,并不是凭借其他。
这不正是虞世南的写照吗?
后来人总结了三首唐人的咏蝉绝唱,即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
清人施朴华在《岘佣说诗》中评价这三首作品说: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他说,虞世南是清正刚直人所说的话,骆宾王的蝉是患难人所说的话,而李商隐的诗则是发牢骚的话。
读这首蝉诗,再读一读的虞世南的生平,我们会知道,世界上真有一种人,如诗人所写的那样,清正高洁,声名自扬。这不正是我们学习和向往的贤德仁者吗?
最近我们多次写到,杜甫离开成都之后,去了很多地方,见了不一样的山水,也瞻仰了很多历史古人。在这个过程中,杜甫心生感慨,写下不少诗作。比如这一首: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yū]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zuò]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大意: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
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
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
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
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咏怀古迹五首》很好地表现了杜甫在游览古迹时的心中所感。大家看到的这首是其中的第五首,表达的是对三国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敬仰、缅怀之情。
第一、二句开门见山,赞扬诸葛亮名垂青史。而且诗人用的字眼是“宇宙”,可见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之高。
第三、四句写诸葛亮运筹帷幄,帮助刘备占据三分天下的一席。并且,诗人说诸葛亮如高空展翅的凤鸾,既是对诸葛亮才智的倾佩,也有对诸葛亮智者形象的写照。
第四、五句表面上是写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功臣,实际是写对诸葛亮的无尽赞扬。
最后两句写诸葛亮虽最后没有实现帮助蜀国一统天下的愿望,但他仍坚持奋战到最后一刻,其心不可谓不忠,其情不可谓不深。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就不难看出杜甫在瞻仰诸葛亮时的无尽钦佩之情!
《答卷》
常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未知的旅途,也有人说人生就是一首轻柔的音乐,但人生也能是一张答卷。人生的答卷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行动去交上一份你自己的‘人生答卷’,而这份答卷,没有纠错的机会……
那一年冬天,我兴高采烈地踏上了返家的路程,一路上满满的是新春的喜悦,阔别半年了,我终于可以见到心爱的奶奶了。一下车,我闻着乡间新鲜的气息,望着宁静祥和的村庄,真令人神清气爽。奶奶就在门前等着我们呢,见我们到了,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我冲上去抱住她,却发现她手里的冰凉,原来她已经等了一个时辰了。“奶奶,等我们到了你再出来嘛,这么冷的天,你身体受得了吗?”“没事,回来就好,进去吧,饭都做好了”奶奶温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牵着奶奶的手,到厨房一看,锅里正热着已烧好的饭菜,中间竟还有我最爱吃的双全糕,我高兴地跳起来,“太好了,我都半年没吃了,谢谢奶奶,我就知道你给我准备好了。”奶奶摸摸我的头笑道:“吃吧,我还准备了很多呢,就怕你吃不完。”我对着双全糕咬了一口,淡淡的甜香马上在嘴里散开……
我才吃了三块,妈妈便催我快点吃完,说这次回来时间紧迫,顺路去看看外婆,我虽然不情愿也只好跟去了。奶奶依依不舍地说:“那么快就走了?呆会儿再走吧!”妈妈摇了摇头,“我们明天会回来的。”我理解妈妈想见父母的心情,但看到奶奶不舍的神情又很为难,哎,母命不可违哪。刚出门,奶奶忽然想起拿出糕点要我带让路上可吃,我揣着糕点,感到心里暖洋洋又沉甸甸的。
到了外婆家,一眼就看到早来了几天的妹妹,大舅、舅妈和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外婆家村人围在一块,在高声地说着什么事,我被他们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心情忽然又愉快起来。第二天在外婆家玩了一天,到了晚上我才想起了要去奶奶那儿。“明天再去吧!现在天太黑了,开车回去不安全。”妈妈脸上浮现一丝愧意。“可是……”我说,妈妈犹豫了一下柔声说:“要不,你给奶奶打个电话吧,告诉她一声,我们明天上午就回去吃中饭”听妈妈这样说,我只好无可奈何同意了。“喂,是谁啊?”奶奶电话里的声音透露出一些疲惫。“奶奶,是我,对不起,我们今天失约了,明天,明天我们一早就到,好吗?”我听到一声叹息,“行,明天来吧,我等着” “对不起,奶奶,我不是故意的” “没关系,奶奶怎么会怪你呢?”我挂了电话,心里愈加沉重了。挨到第二天终于到奶奶家了,我一见奶奶就读出了奶奶眼里的一种大度和宽容理解,却使我反而感到了内心深处的愧疚,希望她骂我一句,这样我心里才会轻松好受点。可惜才相处了短暂三天,我们就匆匆踏上了归途,窗外,依然是奶奶不舍的眼神……
我没想到,再一次见面时,我看到的竟是她的遗像,照片上的奶奶是那么慈祥和谒可亲,周围却是多了份冰冷,我心里猛地扎了一下涌出冷意,茫然无措地看着陌生的一切,心里很难过,眼里涩涩的,但却哭不出来。那一刻,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及珍贵。
如果能重新再来一次,我一定会陪她再久一点,再久一点。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它不会给你重来的机会。我交上的这份答卷,是我永久的遗憾……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二、故事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该诗创作于公元816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韩愈年近半百时。
三、理解诗义
注释:
①不久归:即将归去。
②杨花:指柳絮。
③榆荚:指榆钱。
④才思:才气、才华。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芳斗艳。就连那没有才气的柳絮和榆钱也不甘寂寞,只知道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四、
1.“百般红紫斗芳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团团,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五、古诗赏析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诗中运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大胆想象,思之无穷,品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大意: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答案是:诸葛亮。
首句“三分国”将范围限定在三国时期。“八阵图”是一种用来练兵的方法,为诸葛亮首创,因此这句直接把答案说了出来。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讲的是被吴国(也就是“魏蜀吴”中的吴国)打败,这也印证了我们推测出来的答案。
问题来了,杜甫这首纪念诸葛亮的诗歌,缘起为何?
我们在前面几天讲到杜甫离开成都到别处居住的往事。夔[kuí]州,是杜甫离开成都后的落脚地之一。这里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而杜甫又是向来敬仰诸葛亮的,因此来到夔州的杜甫,写首诗纪念故人自然不在话下。
如果只读出这层意味,可以算作是及格吧。这首诗寥寥数字,含义却不仅如此。别人之所以值得纪念,肯定是因为某种情感触动。这种情感便是流落他乡的杜甫所感到的人生前途的无望和无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毋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注释: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创作背景:(了解即可)
这是一首作者王冕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画作为《墨梅图》,纸本,墨笔,纵31.9cm,横50.9cm。自题:“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元章为良佐作。”钤“元章”、“文王子孙”。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及鉴藏印。画面中一枝梅花横出,枝干秀挺,花朵疏朗。以淡墨点染花瓣,再以浓墨勾点萼蕊,墨色清润,高情逸趣溢于笔端。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陆游一生中为人所印象深刻的,除了作为爱国诗人的身份之外,还有一段令人叹惋的爱情故事,就是陆游和唐婉关于“钗头凤”的故事。
唐婉长得很美,陆游在诗中以“玉姝眉黛翠连娟”、“林下风标许谁比”描写唐婉。在《钗头凤》中以“红酥手”指代唐婉,“红酥手”即红润白皙的手,“几年离索”,唐婉依然容貌美丽。唐婉不仅貌美,而且有才华,同时她还是宦门千金。陆游与唐婉原本是表兄妹,陆游大约在二十岁左右,与唐琬成婚。婚后伉俪相得,感情很好。可是,婚后不久,母亲唐氏就发现,陆游不但没有收敛心志,专心读书,反而比婚前更加贪玩,整天在房中和唐婉吟诗作画,把科举完全抛在脑后。陆游的祖上本是世代务农,到高祖一代以科举发家,之后的祖父、父亲一辈,许多长辈都考中科举。父亲仕途不顺,早已赋闲在家,振兴陆家的希望,就完全寄托在陆游的身上。但婚后两年,唐婉都没能给陆家添丁,这让陆母更加气愤。于是,唐婉就有了两大罪名:让陆游倦于科举,影响仕途;婚后三年无所出,不能传宗接代。
于是,在唐婉过门之后不到三年,唐氏就对自己的侄女唐婉厌恶不已,最终,陆母下令,强逼着儿子把唐婉赶走,逐出陆家家门。这之后,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婉,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安守本分的王氏女为妻。不久后,唐婉也迫于父命改嫁同郡赵士程。二人也从此彻底断绝联系,成为一段“意难平”的姻缘。
数年后,陆游去游览沈园,正巧遇到唐婉夫妇也在园中。唐婉征得丈夫赵士程同意,亲手向陆游敬了一杯酒。陆游饮后,万千思绪涌上心头,于是提笔在沈园写了那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犹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篇诗词最终传到了唐婉的耳朵里,归家之后数日,唐婉忧伤不已,追思往事,唐婉也写了一首《钗头凤》,与之应合: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唐婉写下此词不久,就抑郁而终。陆游直至晚年,仍常常凭吊遗踪,追忆当年,不能忘怀旧情,为此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人们在感动于这些诗句时,也便记住了他与唐婉的故事。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译文:
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注解:
①昼(zhòu):白天
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鉴赏:
①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主题:
《稚子弄冰》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做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译文:
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注解:
①稚(zhì)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取: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④钲(zhēng):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⑤馨(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⑥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鉴赏:
①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②后两句写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冰块落到地上,发出如玻璃碎裂的声音。“忽作玻璃碎地声”一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声音,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诗中从三个方面上描写稚子弄冰的情:形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 ;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 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作者介绍: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主题: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鉴赏: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有一句话,叫诗如其人。一个人的诗词充分反映出了诗人的人格、风骨。
大家最熟悉的,当属南宋末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家国破灭,面对敌人的诱降,文天祥不为所动,写下《过零丁洋》明志,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震烁古今。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如其人,是文天祥的风骨。
在唐代,也有一位诗人,他救兄长,怼皇帝,记忆力还超好。他写下一首咏蝉诗,和李商隐骆宾王并肩,他就是初唐诗人虞世南。
虞世南是初唐诗人,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这首《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蝉托物言志。
诗中通过蝉的习性、特点,来表达诗人高洁清远的品格和志趣,诗人表面是在写蝉,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高远志向和脱俗品格。
垂緌(ruí):指古人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触须形状与此相似,故说“垂緌”。
蝉低垂着身子,饮着树上的清露,实则是比喻诗人身居高位,却依然清正刚直。蝉的声音清逸响远,穿过稀疏的梧桐,意境超然。
最后两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声之所以传得远,是因为身处高枝上,而不是凭借秋风的原因。这也是一句哲理诗: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的渲染,自能声名远扬。
诗中强调的是一种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所谓“诗如其人”,虞世南正像诗中的蝉一样,清正刚直,品格高洁。
他不攀附权贵,安贫乐道。
《新唐书》上记载,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颇得隋炀帝的看重,日益尊贵显赫,他的妻妾穿衣服如王公贵族一般,可见虞世基混得十分之好。
可此时,虞世基因为刚正的性格,并不得隋炀帝的喜欢,七品官当了十年,也没有升迁。
哥哥风生水起,自己碌碌无为,可虞世基从来没想着去蹭哥哥的热度,依然安贫乐道。
后来,虞世基要被处死,在法场上,虞世南抱着哥哥号啕痛哭,请求以身代哥哥死,可见虞世南德行好。
他正直难言,直接开怒唐太宗
李民民为秦王时,虞世南为“十八学士”之一。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十分看重虞世南的才华和品格。
有一次,唐太宗曾写了一首宫体诗,让虞世南写诗唱和,虞世南说:皇上您的作品写得不错,可是并不是雅正之作。皇上所喜欢的,下臣必会效仿。我怕此诗一传出去,天下人都争相写作,这并不是国家的福气。所以,我不敢写诗唱和。
唐太宗一听,很有道理,就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我只是试试你而已。还赏赐了虞世南五十匹丝织品。
记忆力好,能背《列女传》
虞世南是书法家,文采好,记忆力也好。有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风上写《列女传》警示后宫,可是一时找不到文本。虞世南就暗暗地写了,和文本一对照,居然没有一个错字。
能默写下《烈女传》,可见虞世南读书多且精,堪称“唐代最强大脑”。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太宗说:“有虞世南在,他就是活动图书馆。”太宗听闻虞世南去世后,悲伤哭泣说:“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唐太宗对虞世南非常看重,曾称赞他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看过了虞世南的生平,再回过来读这首《蝉》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孤独的蝉,在林中鸣叫,声音穿过梧桐,清远高逸 。只是因为品行高洁,所以,声名远扬,并不是凭借其他。
这不正是虞世南的写照吗?
后来人总结了三首唐人的咏蝉绝唱,即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
清人施朴华在《岘佣说诗》中评价这三首作品说: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他说,虞世南是清正刚直人所说的话,骆宾王的蝉是患难人所说的话,而李商隐的诗则是发牢骚的话。
读这首蝉诗,再读一读的虞世南的生平,我们会知道,世界上真有一种人,如诗人所写的那样,清正高洁,声名自扬。这不正是我们学习和向往的贤德仁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