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①环境的提供者。在蒙台梭利看来,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特质环境主要是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
②示范者。在儿童自我选择、使用教具材料之前,教师首先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对教具材料作简单的介绍、示范时,话要简短、明确、客观,内容必须是直接涉及要解决的问题,不讲不必要的话。当孩子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选择另一个新的教具。
③观察者。教师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不带成人偏见的眼光来看孩子”。在儿童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的面都表情。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
④支持者和资源者。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自我达到的,但同时也强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和资源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孩子需要时,教师会随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源。”由此看来,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观察者、示范者和支持者,使传统幼儿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在自由教育和自我教育原则的支配下,师生关系由直接交往而变成教师——教具——儿童的关系。
(三) 蒙台梭利的教学观
一、有准备的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将它们纳入自身"(Monte ori,1967年a/1949,p.66)。儿童并不是被动的经验接收者。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者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带来的将是积极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是有秩序的,而且与儿童的身体大小成比例。此外,物理环境须具有美感,在视觉上必须和谐。为了能对儿童作出及时的反应,在儿童进入环境之前必须做精心的准备。在蒙台梭利教育中,物理环境还需不断地改善,以跟上特定小组需要和兴趣变化的节拍。
环境的准备和随后的改进是蒙台梭利教师的重要工作。尽管教师不是教室里的中心人物,但她绝不是被动的,因为教师要对儿童所从事的环境工作提供以下支持,激发平和的心理氛围,启发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对儿童作出真实、温和的反应,尊重每个儿童及他们的需要;协助儿童形成儿童与活动材料之间的"良好匹配"。有准备的环境是否成功,主要在于"教师参与儿童成长的能力"(Lillard,1972,p.61)。
里拉德(Lillard,1972)归纳出构成蒙台梭利学习环境的六个基本要素:(1)自由,(2)结构和秩序,(3)现实和自然,(4)优美的环境和鼓励儿童对环境作出积极、自然反应的气氛,(5)蒙台梭利教具,(6)集体生活的发展。
二、自由
"只有自由的环境经验才能使人具有发展的可能"(Monte ori,1967a/1949, .89-90)。在蒙台梭利看来,对儿童自然流露的信任是对其独立性的信任,即在各种情境下都觉得"我自己能做"的独立性。儿童内心有发展的蓝图,只要提供恰当的环境,以及以相信自身内在蓝图为基础的行动自由,这个发展的蓝图才能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
自由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提供自由,儿童才能随时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经验。然后,成人可以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了解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随时改进环境以适应儿童的需要。在蒙台梭利看来,真正的规则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产生。
儿童在进行一项有目的的工作,满足内部发展需要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这项工作上。这种专注表现为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将自己的"意愿"转向工作目标,由此发展出自我规则。蒙台梭利教室中自由的质量,取决于内部注意力和自我规则的发展。蒙台梭利认为,注意力和自我规则中的任何一个都少不了对方;否则,活动将乱成一团。
三、结构和秩序
"自由活动的儿童,必须从所处的环境中发现一些与自身的内在组织存在直接关系的东西。其中,儿童在内在组织是按照自然法则发展的。"(Monte ori,1965,p.70)。环境的外部组织必须模仿或促进儿童的内部秩序。由于儿童对秩序十分敏感,因此教室的节奏和日常活动必须是可以预料的,学习材料必须有秩序地组织起来,教师对儿童的教育作为行为指导,必须正确而且精确。
"僵化"一词不适用于描述蒙台梭利教室。在许多蒙台梭利教室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构,每天的活动都按日常周期进行,儿童能在自己期望的地方找到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特意设计成对称的,控制行为的地面活动规则是可以预见的。
四、现实和自然
由于年幼儿童心理的吸收力很强,所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手里拿的活动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摸起来让人觉得是真实的东西。避免采用质地较次的材料或反映虚幻事物的材料。
蒙台梭利环境为儿童提供的工具是真实、可操作的,而且与儿童身体大小相匹配。例如,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常用的扫帚、垃圾铲、玻璃碗杯都和儿童身体大小成比例。蒙台梭利教具经常使用的是结实的硬木、玻璃、优质塑料(在相应的年龄阶段)。教师培训中也提倡教师使用优质、真实的材料。
蒙台梭利强调,必须让年幼儿童生活在现实而非虚幻的世界里。她认为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基于感知觉和真实世界的经验,而不是成人创造的虚幻世界(Monte ori,1965)。莉莲·卡茨(Lillian Katz)同意蒙台梭利的这种看法,并将它运用于现代的传媒业。"我认为大多数孩子都受到成人制造的虚幻的严重影响。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滥用魔力的时代。这实际上是把儿童当成愚蠢的、头脑空空的小宠物,认为他们只需要大人逗他们开心。"(Katz,引自Loeffler,1992,p.193)。
儿童受自然界的强烈吸引,包括自然界的循环规律、节奏、内部秩序。因此,蒙台梭利认为,自然必须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在许多蒙台梭利教室中,由儿童自己照料的植物、动物、小花园都是标准的可供儿童学习的自然界事物。
五、美和环境气氛
蒙台梭利提倡不仅活动材料要具有美感,而且环境本身必须具备完全和谐的气氛。蒙台梭利教育环境必须是清洁、富有吸引力、经过精心准备的。对儿童来说,这个环境必须生动。但又不显得凌乱,过分刺激。除了美之外,蒙台梭利还提倡整个环境应当平和、有滋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蒙台梭利教育环境应当让儿童沐浴在精神美中。安妮塔·鲁伊·奥
尔兹(Anita Rui Olds)在《优美的环境》(引自Bergen,1988,p.185)中将这种美解释为:"日本建筑用一种称作"torre"的拱门代表从世俗到圣堂的过渡,从自然、通俗过渡到精神与美的整合体。我常常想,每个儿童所处的环境都可以用一个拱门装饰,代表这种过渡。torre外围绕在儿童身边的过道必须让儿童感觉到美和完整,而且觉得自己受人关心。"
六、蒙台梭利学习材料
"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儿童通过成功地操作和重复简单的工作,获得一种自我感觉,自我控制感以及对环境的掌握感。但儿童从事的工作必须与他成长环境中的文化期望存在的关联。"(Rambusch,1962,p.71)。这些"显然简单的工作"指的是用蒙台梭利的方法操作蒙台梭利学习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讲,向儿童呈现所有的学习材料,是蒙台梭利实际学习环境的独特之处。但在蒙台梭利学习环境中,学习材料之所以必要,原因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材料的设计原则。此外,学习材料只是构成蒙台梭利环境的必要成分,并不构成环境的全部。
材料的内在设计原则使每个材料都突出某个特定的概念或难点,包含对错误的内在控制(例如,自主教育)。这些概念包括儿童的肌肉运动及其他活动。从相对简单的活动开始。随着儿童经验的增长和判断力的提高,逐步增加活动复杂度。此外,蒙台梭利材料为儿童今后的学习做了直接和间接的准备,而且具有美感。
突出一个难点,是为了引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把问题弄明白,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概念上。例如,立方体堆成的塔(粉红塔)由10套立方体搭成,每套立方体增加的尺寸都很精确。每个立方体除了大小不同外,其他特征完全相同。这就促使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小这个特征上,探索各立方体之间的大小关系。避免了不必要的精力分散。相反,现在很多商家生产的学习材料在设计时强调"越多越好",商家制造各种尺寸的立方体时,装饰了各种不同的颜色、字母、数字,使用了不同的质地。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玩这些丰富多样的立方体会让孩子很开心,但无关刺激会导致不必要的分心。
控制错误常被误解为,必须借助蒙台梭利材料引导儿童探索完全正确的方法。作为一位学者,蒙台梭利认为,错误存在于个体内部,是所有学习过程中有教育意义的成分。此外,错误被认为是认知自我建构的基本工具。因为对"错误"的知觉可以促使儿童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学习经验。蒙台梭利将错误控制(或设计线索)设计到学习材料中,为儿童提供活动的反馈。儿童自己能看明白材料提供的反馈,并且能对这些反馈作出解释。因此,控制错误最终将儿童从依赖成人的反馈中解放出来。蒙台梭利说,"通过材料控制错误,可以使儿童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批判能力,以及不断发展的区分能力。"(Monte ori,1967a/1948,p.103)。
人们通常举蒙台梭利圆柱体为例证明这种设计原则。这种材料是一些实心木块,每个木块中有10个带刻度的旋钮式圆柱体,每个圆柱体对应一个相同大小的插座。操作圆柱体材料时,儿童通常会找相应的插座与圆柱体匹配起来。匹配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错误"都很明显,因为圆柱体无法插入插座,或者因为插在过大的插座里,圆柱体摇摆不定,或者因为前面插错了,插完之后发现插座不够用。儿童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错误",最后专注于与材料之间的认知对话。获得这个经验之后,儿童逐渐学会判断,在以后的操作中逐渐减少对错误的明显的外部控制。例如,用无旋钮的圆柱体(一种适用于更高发展水平的学习材料)重复这种活动,但不提供木块、插座。儿童不能借助事先制作好的物体度量这些圆柱体的大小。这时,自主判断代替了材料结构的引导。
蒙台梭利赞成这样的观点:神经、肌肉和身体运动、认知发展之间有关系。因此,她试图使儿童的运动成为蒙台梭利学习材料的一部分。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儿童主动参与操纵学习环境时要做的事情,包括抬东西、搬运、维持平衡、堆东西、倒水、打扫、装配、度量各种物体。
这些肌肉运动可以维持儿童对学习经验的兴趣。蒙台梭利指出,"一件事物能否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不在于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在于它能为儿童提供多少活动机会。"(Monte ori,1967a/1948,p.104)。运动和感知学习的整合,有助于将活动或概念印刻在儿童的"肌肉记忆"中,同时为儿童提供机会,发展运动控制能力。儿童通过调节身体运动,适应特定活动的要求,从而学会协调、平衡和改进整体肌肉活动。
蒙台梭利的教学材料通常是由简单到复杂,随着儿童新经验的逐步获得增加活动难度。这使儿童在过渡到需要更多步骤和判断的活动之前,获得对技能、材料或概念的控制感。蒙台梭利课程是儿童驱动而非教师驱动的,因此学习材料本身不能预示儿童的发展。向儿童呈现活动材料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已有的活动技能,其目的是让儿童获得成功和独立性,而不是完成事先设计好的课程。
除了从简单过渡到复杂以外,蒙台梭利材料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提供支持或间接的准备。例如,度量粉红塔或红柱子等在大小上相互关联的材料,可以为儿童以后理解10以内的数字提供间接准备,因为度量这些材料需要运用10个要素。用三个手指抓旋钮圆柱体,有助于将来学习书写。将一个大容器中的水分别倒在三个大小相等的小容器中,可以为学习分数和除法提供间接准备。此外,美感是蒙台梭利材料始终强调的。
评价蒙台梭利材料时主要衡量的是整套材料的构成,而不是对其中一套高级的材料进行评价。一个优秀蒙台梭利教室的标志是,教师是一个科学教师;蒙台梭利希望她的学习材料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材料,而不是一个囊括了所有教学的大包裹。
七、在交往生活的发展
不能因为蒙台梭利教室推崇独立性和个人发展,就认为蒙台梭利教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有人会说,事实是不可辩驳的真理。有人问?quot;蒙台梭利教室为社会化提供了什么条件?"。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蒙台梭利环境中的学习条件恰恰在于社会交往的气氛"(Rambusch,1962,p.79)。从长期接受教师领导的集体教学中解放出来,儿童习惯于同伴交往,合作,观看别人的活动,操作材料时给别人提供帮助,或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和别人分享零食,一块儿聊天。积极的社会性不只是让儿童待在一起,它应该在蒙台梭利班级里占统治地位(Rambusch.1962)。
尽管蒙台梭利教室中的很多活动是为一个孩子设计的,但还有大量的活动是为两个或更多的孩子设计的。教师的作用很小,但却是集体的组织者。她要在教室里走动,给单个或小组儿童提供经验、指导,和儿童谈话,帮助儿童共同解决矛盾。
蒙台梭利学习环境的另一个特征是,它提供了大量连续的时间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多次地 重复活动;通过专注于一个活动,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进行日常的社会交往、休息、思考,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
学生的活动,是判断一个蒙台梭利课程是否合格的标准,也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在蒙台梭利学校里,一天主要的时间--3、4小时一天,学生必须从事自己选择的个人或小组工作。
当然,教师要引导他们如何做选择,在儿童的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如果一天当中集体教学超过1小时,那么这样的教育就不算蒙台梭利教育。
学生们用蒙台梭利学习材料做些什么?数学领域的材料代表抽象概念,例如十进制。几何领域中,学生操作的是地图拼图。拼图上的每个大洲都需要拼,每一小块图片代表一个国家。小学阶段使用的地图有更具体的细节,包括地理环境特征。语言也是儿童在蒙台梭利教室中获得的一部分经验。语言学习方面,蒙台梭利推崇“全语言”课程。例如,用纸质字母板这种具体材料,帮助孩子们学习写、读(按照这个顺序)。
蒙台梭利教室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合作而非竞争。例如,在蒙台梭利小学教室里,数学、地理及其他自然科学问题的答案很自由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然后可以借助“控制性”材料检查结果是否正确。此外,儿童通常可以向其他孩子寻求帮助。在他们看来,教师不是教室中唯一的信息来源。
采用这种方法向儿童呈现正确答案,降低了对传统测验方式的重视程度。尽管各公立和私立的蒙台梭利学校同意校区或州所要求的人为控制的学业测验,但在大多数蒙台梭利教育者看来,这些测验与学习过程无关。蒙台梭利教育者们重视在某些领域中采用文件夹式(内容丰富)的测验。在个人或小组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要尝试各种活动,这为教师提供了间接评价作业是否成功的机会。
最后,蒙台梭利教育非常强调个体责任感的发展。例如,用完材料后,儿童必须把材料放回架子上,打扫教室,教室里至少有一部分区域由儿童管理。此外,儿童还要参与教室活动规则的制定。
组织结构
蒙台梭利的课程组织结构是按照领域进行的,为3~6岁儿童设计的蒙台梭利学习环境分为4个基本领域;实际生活领域(日常生活),感觉领域(专门训练一种或多种感觉的材料),语言领域,数学领域。此外,音乐、艺术、运动和戏剧也包括在蒙台梭利课程中。
一、实际生活
实际生活训练通常被认为是蒙台梭利课程中的必要内容。儿童在参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技能,形成一些意愿,这有助于他们在其他活动中专注学习。通过经历熟悉的、类似家庭生活的体验,例如打扫,做针线活,整理花园,儿童开始学会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活动上,并且学会按顺序从头至尾地做一件事,学会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协调自己的肌肉运动。接受一项任务后确定并组织工作的步骤,通过自我指导的活动获得独立性。所以,像切胡萝卜这样的活动,虽然直接目标是削、切、煮,但潜在间接目标是培养独立性、秩序感、专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集体生活能力(请别人吃胡萝卜)和树立自尊心(通过完成工作)。
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儿童从事一些通常在家里做的、适合于儿童身体大小的事情,参与周围的文化生活,巩固儿童从家庭到教室的过渡。具体活动包括自理(例如,刷牙,穿衣服,系各种扣子或带子,清洁鼻子,梳头);看护教室环境(摆放花,刷鞋,擦桌子,整理花园);生活技能(做针线活,准备食物);精细的肌肉运动(过渡性活动。例如,倒水和输缝);集体生活(摆桌子,说"请"或"谢谢",等)。
由于没有标准化的实际生活活动,所以在这一领域中教师们创造的活动最多。不同的蒙台梭利教室的实际生活活动存在很大差异。因为每个老师都根据本班的需要、兴趣和文化结构设计活动。例如,在夏威夷的一所蒙台梭利学校里。教师根据夏威夷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对教室做了一些调整;用绳子串花、种子、叶子;用小贝壳或种子倒水、舀水--用大贝壳做盛水器皿;穿衣架用夏威夷本地的树皮制成;炊事包括做寿司(日本米食),碾山芋,制干果和干籽(Bogart,1992)。
随着儿童的成熟,实际生活领域包括了更复杂的炊事活动,以及急救、修理自行车、打电话、使用计算机、有关简单器械的知识(Chattin-McNicholes,1992)。
二、感觉领域
从出生之日开始,儿童就处于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儿童用感官无意识地接收各种经验,并纳入有吸收力的心灵中(Monte ori,1973)。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满两岁后,儿童借助手头一些为他们精心准备好的具体材料检验事物,同时开始具有秩序感,能对经验进行分类。感觉材料的设计本身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这些材料最初是蒙台梭利自己设计的,同时 借鉴了让·伊塔德和艾杜阿阿·塞古因的做法(Monte ori,1967a/1948)。
感觉材料包括一系列操作材料,具有美感,而且设计简单,便于儿童"记忆和分类"(Monte ori,1967a/1948)。感官经验能改进并迅速增强儿童的感知觉,为进一步的智力发展奠定感觉上的基础。"感觉的训练和迅速发展,最明显的好处是扩大儿童的感知范围,为智力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Monte ori,1967a/1948,p.99)。
蒙台梭利感觉材料能吸引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每套材料训练一种感觉,突出一个具体的概念或感觉。例如,长柱子(突出长度),彩色写字板(突出颜色),触摸式写字板(突出结实光滑的质地),声筒(突出音量),嗅罐(突出特别的气味)。
每套材料都是从简单变得复杂。例如,操作第3个大色板盒子的时候,儿童只需匹配主要的颜色:红色、黄色、蓝色。这套材料最后的工作是,度量每种颜色从深到淡七个程度。操作完整套材料后,儿童的判断力将提高,在过去的课程中获得的感知经验将得到改进,这些都成为儿童对自身活动的内部指导。
这些训练还从一种间接、具体的经验逐步发展相对有关概念或特性的更抽象的意识。例如,操作几何箱是帮助儿童了解几何形状的初期活动。操作个材料时,儿童要做的是将蓝色旋钮式的三角形嵌入相应的插口里(类似一个简单的旋钮拼图)。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向儿童介绍三角形这个名称。在以后的活动中,儿童最终能认识画在卡片上的一个蓝色三角形,以后又将发现周围其他的三角形("我看到你衬衫上有一个三角形!")。这时,三角形的表现已经内化了,三角形的特征和有关知识已经达到概念层次。以后,儿童又会建构三角形的定义和以及通过感官认识的各种三角形。
操作感觉材料时,最初要鼓励儿童按教师示范的方法比较或度量事物。但以后应激励儿童尝试各种可能的方法,发现不同的东西(摆放材料的方法-,寻求扩展(寻找两个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或将活动推广到其他环境中)(Torrence,1993)。多数的感觉材料是无终结的,可以启发儿童创造大量不同的活动,发展儿童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三、语言
"语言"不是一种材料,而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看一看蒙台梭利的"作为过程的语言"教学法,就可以看出语言领域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和整个的教学环境,并且,事实上也包含了整个世界。蒙台梭利的语言课程提供的是一种背景而不是具体内容,是种类繁多的拼盘而不是精心准备的任何一道菜肴;而这一配餐中的关键在于孩子们自己的口头言语。(Tuiner,1995,p.26)
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所有的环境都会培养语言的发展:需要交际的社会环境和孩子之间的自由交谈;在课堂上由教师提供的准确的专门术语;歌曲,诗歌和小组间谈话;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发现的值得一看的精品图书;为促进语言和文学水平发展而制作的专门的教学材料。蒙台梭利课堂为语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这些使得儿童最终掌握了书面语言的结构。
如果是在现在,蒙台梭利也许会跟许多当今的语言理论家争论。她认为,作为表达工具,口头言语和书面语言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Monte ori,1964)。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要想学习写(这被看作是社会活动),他们必须先具有写的机械运动能力。这一能力可以部分地通过操作一些训练材料而获得,这些训练材料有一种是"金属图片",也可能是由内外两个模板齿轮相咬而画出的不同形状(从圆到更复杂的形状),这种游戏可以让孩子们沿着大量不同的路径来做画线运动,由此来练习铅笔的不同使用技巧(Chattin-McNichols,1992)。在前面所说的日常生活操作和感知材料的操作中,儿童的手已经为这样的活动做好了准备。
蒙台梭利还认为,儿童可以在操作自己的木制字母,或用手触摸贴在石板上的,用砂纸剪成的字母的轮廓等活动中,发展写字的机械运动能力(Monte ori,1964)。通过把这些运动与视觉、触觉、动觉和听觉(在儿童摆弄字母时教师读出字母的发音)相联系,儿童逐渐地在头脑中形成了字母的概念,并记住每一个字母,这些都是因为在吸收语言和通过触觉来探索物体的"敏感期",儿童的视觉和触觉印象间发生了联系。最终,有了这些符号及它们发音的记忆储备,儿童开始通过"书写"(用声音拼写)词汇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起初是用一盒子木制字母(可移动的字母)来书写,后来他们就用铅笔或其他的书写工具来写这些单词了。
蒙台梭利让年幼儿童熟悉字母符号的方法可能会被有些人用来"促进"儿童的早期阅读。但她的意图正好相反,她是想让儿童在关键的敏感期里熟悉书写语言的工具,这样,到了后来,儿童"爆发"式地书写语言就成为自发的过程,而不是辛辛苦苦地学习书写规则和机械练习的结果。
大多数现代蒙台梭利教师都把金属图片,砂纸字母和可移动的字母作为专门教授语言的核心材料。根据具体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他们还编制了更多的我们常常会看到的活动,并开发了能够激发语言能力发展的材料,包括名称卡片,压韵的词或图片,故事接龙卡片,组字图片,同音字组卡片,字图匹配卡片,听写游戏,命令游戏(用图片和单词卡片进行指令)和语法游戏。
四、数学
数学思考能力起源于许多在学习数学之前就经历过、看起来与数学毫不相干的活动。蒙台梭得认为,秩序、精确、注意细节和顺序感来源于生活。而感觉材料为她所说的"数学头脑"奠定了基础。"在获得数学能力之前的这些活动为儿童准备好了获得数学能力所需要的准确性和逻辑秩序"(Scott,1995,p.26)。
例如,一对一的概念就可以包含在穿衣之中(一个钮扣对一个扣眼),包含在开锁之中(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包含在所有的匹配活动中。儿童通过这一切分级和分类活动来探索和比较着相似点和不同点,通过感受觉材料与其形状间的关系来探索空间关系,通过感受每天所能预料到的活动程序来探索暂时与永久间的关系。为了把感知到的包含10个物体的序列(积木块搭成的高塔,楼梯等)数清楚,儿童被间接地引入了10进制的数系中去。而且,在数不同的序列(例如,长棍,钥匙等)时,儿童还熟悉了"谁比谁大"和"谁比谁小"的概念。
数学上的顺序开始于对熟悉的感觉经验的逻辑延伸。先前,儿童根据红色小棍的长度将它们排列起来,而现在,他们被引导着按照红色和蓝色把小棍分成两堆,并数一数每堆有多少根小棍。儿童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把这些小棍摆好,再把每一堆小棍的数目数清楚。然后,让儿童用视觉与触觉来感知数字符号(砂纸数字),再让儿童回到小棍活动中来,把数字符号与小棍的数量对应起来。以相似的形式,蒙台梭利所有的数学材料都是逐渐地从具体的熟悉的物体转变为抽象的不熟悉的符号,每一次都要解决一个困难的问题;数学材料是抽象概念或称"数学化抽象概念"的物体表示(Monte ori,1967b/1948,p.174)。
蒙台梭利的数学材料分四种类型:(a)0到10的数字和数物;(b)线性数数材料(系统地由小到大数出连串的数);(c)小数系统(用经典的金色小球表示数字中不同位置值的意义(一个个小球,10个小棍,100个方形,1000个立方体);(d)算术运算(加,减,等等)。通常在使用蒙台梭利材料的时候,呈现给孩子的材料要简捷,要依据孩子的意愿和兴趣而提供;材料是儿童自己选择的,不是教师指定的。孩子们获得和使用这些材料不是为了推动他们的早期智力开发,为了推动他们抽象能力的发展、或者为了将这些数学概念记住。蒙台梭利坚信,数学是存在于人脑中的生而具有的一种计算功能。当儿童发现了数字间的关系系统时,他们就逐渐形成了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是儿童为了建构知识而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创造过程"(Chattin-McNichols,1992,p.97)。美国蒙台梭利协会数学教育委员会(美国蒙台梭利协会,1996)认为,"数学能力在解决每日生活中的问题时就得到了发展,包括空间概念,大小概念和数量概念"。我们鼓励孩子运用新的和富有想象力的方法来把问题想明白,来使用所学的概念。这种在解决问题时理解和使用概念的能力应当是所有教育的目的,而不应只是数学教育的目的。
五、艺术表现力
"在强调发展儿童认知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儿童的情感生活,注意他们的内在思想和感受,注意他们自我表达的方式"(美国蒙台梭利协会,1996)。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代美国蒙台梭利教程强调,让儿童通过可视艺术,音乐、舞蹈和戏剧来表达自己(美国蒙台梭利协会,1994)。
蒙台梭利是教育中的环境美学的先锋,她看到了环境中的审美质量和总体平衡对年幼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她喜欢用间接的环境布置法来对年幼儿童实施美育。她感到,在儿童成长的早期环境中,用优美的、精心挑选的艺术作品来布置环境十分重要(Monte ori,1964)。通过教室里教学材料和通过自然界而获得的广泛而丰富的感觉经验Monte ori,1964,1965),会为儿童以后爆发出创造性和自我表达提供丰富的素材。
如今,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既可以在审美和丰富的感觉经验方面看到对蒙台梭利观点的反映,也可以看到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在儿童自我表达中的视觉艺术和符号意义的重要性。在现今的蒙台梭利环境中,有大量的可供自我表达的艺术媒介,比如,油画、泥塑,抽象派的拼贴画材料,各种不同的绘画和颜料,制型纸等。美国蒙台梭利训练课程还会安排关于儿童艺术表达形式的集中指导(MACTE[蒙台梭利师资教育鉴定委员会],1996)。许多专业发展机构(AMS和北美蒙台梭利教师协会
[NAMTA])也为教师提供服务,以深化教师对儿童发展的这一重要领域的认识,并提高教师的教育技巧水平。
六、音乐
蒙台梭利教学具有帮助儿童感知、表达基本音乐成份并训练其音乐欣赏力的传统。像"沉默游戏"、传声简、蒙台梭利铃(分辨音高之用)这些为训练耳朵分辨声音的活动,是蒙台棱利儿童早期音乐训练的核心课程(Monte ori,1967b/1948)。蒙台梭利还描述过一些音乐活动,像韵律运动(跟着一连串不同的韵律做运动),听经典音乐和其他类型的音乐,合唱,只用一种乐器演奏等,这些活动在现代蒙台梭利教室里也可以看到(Monte ori,1967b/1948)。
在小学里,典型的蒙台梭利课程为孩子们提供学习不同乐器的机会,还会教孩子们识谱,创作音乐和组织音乐团体。例如,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一所小学说,他们拥有一只鼓乐队(Leto,1996)。
七、文化课程:地理和科学
蒙台梭利哲学框架中所包含的是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间地相互联系着的有序的观点(Monte ori,1977)。这一哲学观不仅是蒙台梭利关于生命科学与生物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基础,而且也是蒙台梭利称之为"自然的和文化的"地志的教学方法的基础。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十分广泛的,所以人类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来与自然相互作用以满足这些需要,而对世界不同文化的学习也是一种对人类所使用的各种方法的学习(Monte ori,1965)。文化庆典,对某一特别文化的了解,或者使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物体或容器,这些都是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孩子们可能吸收不同文化的方法。在完整的课程设计中,孩子们可以从很广的范围内和很多的活动中自由地进行选择。
例如,在学习日本文化时,儿童在生活实践区内用筷子夹东西,做日本饭团;在感知区年幼的孩子们把不同花色的漂亮服饰搭配起来,并品尝绿茶;在语言区,他们学习日本人在日常交往中的表达方式(你好,对不起,谢谢),在数学区,儿童数着烧制在搪瓷碟中的洁白的小石子,在地理区他们玩着亚洲地图(日本部分)的拼图游戏;在艺术区,他们又在修筑日式假山花园(平整沙地,并把石块搭得很美);最后,他们在生活实践和戏剧表演活动结合区建造了一家日本茶社,每次进两个人,互相为对方提供茶道服务(儿童观看了来访者的茶道表演之后)。
在大多数蒙台梭利教室里,教师都会为孩子们提供地形的自然模型(例如,被水环抱的岛屿,绿波荡漾的湖泊),大陆或地球上其他区域的拼图游戏。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科学探索要涉及到"直接观察(这可以提供归纳和检验假说的基础),在直接观察中对自然属性的感觉为后来的抽象思维提供了实验性基?quot;(美国蒙台梭利协会,1996)。对年幼的儿童来说,这意味着与自然界的日常接触;它为孩子们提供了积累经验、认识事物和把自然现象归类的机会;它还为孩子们提供了问"什么?"和"怎样?"的机会和每天与成人接触的机会。这些成人愿意做天生具有好奇心的儿童的良师益友。
实施特点
一、蒙特梭利教育法施行五大步骤
1.预备环境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一个适合生命发展的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学中,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生命发展的环境,被列为首要的条件。
2.发现意愿
儿童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需求的反应,尤其是幼儿时期会在某一阶段对某种需求有特别的“敏感期”。如果能掌握这一时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对孩子的启发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3.协调意愿
蒙特梭利老师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蒙特梭利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学生,而是教具、儿童及学习意愿的协调者。她必须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环境,并且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提出适当的教具来让孩子“工作”
4.延长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经专心进入“工作”情境,启导员就该鼓励他继续操作,以“延长他的工作周期”,让孩子酌情的反复操作。
蒙特梭利说:“延长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心和耐力。”我更认为一个儿童未来生命发展的“精度”与其“专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蒙特梭利特别重视并且告诉教师,需要“等待”孩子反复练习的行为发生,而予以鼓励,使孩子乐意“再来一遍”,甚至几十遍。因为儿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过是教具的功能开始显现的阶段而已。孩子能对教具产生尽情的反复操作,才会使儿童发生“真正的成长”,我称之为:“心智的任性发展”。这种尽情“反复”操作的情况,只有当儿童感到“工作”的乐趣,且能够符合他的“内在需要”时才会发生。
5.“观察—实施—记录—研究—发现—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进步而对教育计划的再设计”的循环施为。
由于孩子的不断成长和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师的教育规划需要不断改进。惟有透过实际的观察、记录、研究,才能深入切实的发现儿童内在的需要,而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长。
自由与独立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两点注意事项:
一、给孩子自由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二、实施特点
蒙台梭利课程的实施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作为指导。可以在下面的几点特点当中体现出来。
(一)让幼儿自己做,也就是所谓的“不教的教育 ”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已建构完善的人格。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 (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二)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的发现敏感期对早年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论已被近代研究所证实的观察。对幼儿来说,若在某种特性的敏感期学习该特性,要比他在生命中的其他时期学习该特性来得容易。蒙台梭利环境运用了这些事实,让孩子在各阶段的敏感期,自由选择活动。 何时开始?
虽然入学的年龄在每个学校都不一样,通常,小孩是在两岁半到四岁之间入蒙台梭利教室,这完全依他在教室的环境中,是否感到快乐和舒适而定。他将从所有的小孩都喜欢且最简单的活动开始;而他在三、四岁所使用的教材,将帮助他发展集中力、协调力,以及他在五、六岁时,将从事的一些较难的活动中所需的工作习惯。这整个的学习计划是很有系统的,因此,若一个小孩错过了整个计划的头几年,或在他尚未完成这里所提的一些基本课程之前,就已退出这个计划,那么他就无法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蒙台梭利教室并非托儿所,也不是提供给孩子的一个玩耍的地方。这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是利用孩童在两岁半至六岁这段敏感年龄,能从丰富的环境中吸收讯息的特性而设计出来的。在此环境中,是让孩子已自然的方式,获得阅读和算术等基本技巧,因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单调、乏味、辛苦或受到挫折。在蒙台梭利环境中,因为可按照个人的兴趣发展,孩子很早便产生了对学习的热爱,这是使他真正能自发性学习的关键。
(三)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在蒙台梭利的课程当中,教师称之为导师,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在儿童操作教具,即儿童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现实水平的目标,制订每个儿童通过活动可能达到的目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示范者和观察者,而应该是儿童发展的积极支持者和指导者。因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因此,教师不应当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和帮助幼儿进行各种感知觉的训练,从而达到发展幼儿的心智的目的。同时如果缺乏教学目标,完全依赖儿童自己操作,儿童的自动发展是不可能的。
(四)完全人格的培养
完全人格的培养是蒙台梭利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教育者头脑中应该具有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理想形象——具有完全人格的儿童。
蒙台梭利的课程当中试图通过一个一个孤立的感觉训练达到儿童的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五)混龄教育
所谓混龄教育,就是把3—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班内游戏、生活和学习。开设的目的就是扩大幼儿的接触面,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儿童相互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学会关心、分享、轮流合作等社会行为,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
混龄教育更强调尊重儿童成长步调,最大限度的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蒙台梭利说:“适度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速度的教育”。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主要特色,就是真正地实践了以孩子生命力为活动中心的教育目标。混龄教育形式,因不同年龄段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明显的差异性,更加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全面细致的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组织各项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简言之,蒙氏教学方法的根本精神就是依照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心理(生理)成长变化情形及其需要,而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其心智体能的有效活动,让他们发展成未来最有用、最有效率和最幸福的人。
(六)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这是蒙台梭利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所谓蒙台梭利的课程就是幼儿操作教具的过程,因此教具的丰富是进行蒙台梭利课程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儿,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蒙台梭利强调感官训练必须由儿童自己控制某些教具来进行。为此,蒙台梭利特别设计和制作了一整套进行各种感官训练的教具。例如,蒙台梭利为专门训练儿童视感知能力制作的一套教具是:一块木板上有十个大小不等的孔,每个孔相对于一个圆柱体,每个圆柱体的直径只相差一毫米。在利用这套教具进行训练时,要求儿童能正确地把混杂在一起的各个圆柱体放入相应的孔中。儿童如果把一个圆柱体放入一个比它小的孔时,则放不进;如果把它放入一个比它大的孔中,最终至少会留下一个圆柱体放不进某一个孔里。儿童通过反复运用这套教具进行练习,不断比较判断,不断纠正视感知控制的错误,其视感知能力的精确性和敏锐性就会得到训练和提高。蒙台梭利要求对儿童进行每一种感官训练,都要有与之相适合的一套教具,且要由一套循序渐进的练习组成。因此,根据每个幼儿的特征,蒙台梭利都设计了相对应的教具,可见教具的丰富性。
评述
蒙台梭利教育方案重视幼儿的内在需要,强调借助于能满足此内在需要的环境与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毕竟是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一) 孤立的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强调孤立地训练各种感官。她设计的每一感官教具均是针对一个特定感官的,她要求儿童在接受不同的感官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官上,通过对各种感官的“困难度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这是一种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世界上仅具一种特征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人在认知事物时,也总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反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的感官训练也许适合那些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却不适合广大发展正常的儿童。
(二) 对创造力的忽视
首先,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因为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儿童不能改变。她要求的只是让儿童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式不断地进行重复练习,这十分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其次,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在蒙式教室中,虽然孩子也使用艺术教具,但已被指定在既定的目标上创作,只强调技巧及实体复制的做法,这也反映出蒙式教育对创造力的忽视。
(三) 过于强调读,写,算
关于这一点,我们通过蒙式的课程组织结构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四) 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蒙式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总之,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的强制性干预。但多年的实践并未能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理想。关键问题可能在于:蒙台梭利一方面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却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过于刻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以至于限制了儿童潜能的实现。这固然是蒙台梭利自身的矛盾,但部分后来者机械地搬用蒙台梭利的形式,而未能真正领会其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将蒙台梭利教育由原先的面向贫苦家庭的儿童变为面向社会上层的高收费教育,恐怕也是创始者本人始料未及的。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局限,一些新一代的蒙式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了改进和发展。主要表现为:
1、 扩展了课程内容。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的原有的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大肌肉活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角色扮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练习)。
2、 强调课程的实质,而非形式。现代的一些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使用者 强调把握蒙式课程的实质,即回应学习者,支持他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
3、 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针对蒙式方案脱离生活的做法,一些课程设计者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与单元主题方案有机结合起来,称为“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在“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课程中,单元主题活动的主题往往是来自于幼儿实际的生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蒙式方案在这方面的饿不足。在作息安排上,基本上沿用了蒙式教室的作息安排,只不过对其原有的时间段的活动安排进行了一些改动,如蒙式上午团体时间成了单元主题活动的时间,下午仍保留原有的活动,如讲故事等,当然故事也可以结合当时进行的主题加以选择,或进行一些唱歌律动活动。另外,在工作时间幼儿可以选择蒙式教具,也可以选择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工作,这主要看其内在兴趣与敏感度而定。
蒙式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总之,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的强制性干预。但多年的实践并未能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理想。关键问题可能在于:蒙台梭利一方面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却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过于刻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以至于限制了儿童潜能的实现。这固然是蒙台梭利自身的矛盾,但部分后来者机械地搬用蒙台梭利的形式,而未能真正领会其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将蒙台梭利教育由原先的面向贫苦家庭的儿童变为面向社会上层的高收费教育,恐怕也是创始者本人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