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教案中学教案

搜索吾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3-01-19 09:45:18

类别:中学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左传》;积累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古今异义词;并理解文章大意。

  2、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沉着、镇静的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

  曹刿关于战争的见解。

  教学方法为:

  1、在自主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看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并识记“牺牲”、“鄙”、“狱”几处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重点句子翻译;

  3、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在教师引导点拨的基础上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历史课上,知道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长平之战、巨鹿之战。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了解背景和助读资料:(多媒体展示)

  背景: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助读资料:

  1、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指这种征集工作来说的。

  2、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文中又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这种战争一般持续的时间不长。

  3、关于《左传》

  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读准字音:

  1、小组齐读,合作订正。

  2、各小组赛读,注意读准字音,语句停顿。

  四、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五、教师指导,几处古今异义词义、重点句子翻译。(总结后多媒体展示)

  六、作业布置: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围绕中心,详略得当的安排

  2、把握人物形象

  一、抽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要点,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新课学习指导:

  关于写作手法----详略得当:

  1、让学生概括各段段意。

  2、结合题目,体会围绕中心详略得当的特点。

  关于人物形象---映衬对比:

  1、结合文中曹刿的所作所为,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

  2、结合鲁庄公的言行,你对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比较、点拨、引导:

  比干和商纣王、屈原和楚成王、曹刿和鲁庄公相比,鲁庄公有没有可取之处?

  (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

  关于难点突破:

  1、曹刿是如何帮助庄供选择战机的呢?

  2、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四、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中心和人物形象。

  五、作业布置:

  正确默写课文。

  樊春爱

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拓展阅读):《蜘蛛》《猫的天堂》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拓展阅读):

  《蜘蛛》《猫的天堂》(2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蜘蛛》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猫的天堂》的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_。

  2.自主阅读,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我有这样的疑惑: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比较探究,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评价任务:

  1.通过课前预习,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感知形象

  学生活动:

  1.跳读课文,标划相关语句,正确理解《蜘蛛》《猫的天堂》两文中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以“从文中________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样的蜘蛛(猫)”的句式进行概括。

  明确:从它辛辛苦苦的织网、捕虫,维持自己的生命,还要和许多强大的敌人斗争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有耐性、理智、勇敢的蜘蛛。

  从它曾有过希望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生活的梦想,可又因为不堪忍受外面的饥饿与痛苦,最终回到温暖的牢笼,可以看出这是一只贪图享受、不劳动、不付出、坐享其成,为了舒适的生活,甘愿付出自由,任人责打,供人消遣的玩物猫。

  2.思考:《蜘蛛》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蜘蛛的聪明?《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是什么?

  明确:从蜘蛛的形体、织网、捕食、侵略、成长快等方面表明蜘蛛的聪明;《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就是关闭在一间有肉吃的屋子里挨打。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任务是熟悉文本内容,明确文章主题,为下一个环节打下基础,因为是拓展阅读,所以不作过多的引导和分析,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二、比较阅读,质疑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文章异同,5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比一比哪些小组表现的更出色。

  《蚂蚁》 《辛劳的蚂蚁》 《走向虫子》 《蜘蛛》 《猫的天堂》

  内容

  主旨

  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

  1.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小组交流,填写表格。

  2.选派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问题预设:

  1.《蜘蛛》与《蚂蚁》相比,写作旨意有什么不同?

  《蜘蛛》是以客观地写动物为宗旨,而《蚂蚁》一文写动物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借之来感悟人类。于是文章的侧重点就完全不同,《蜘蛛》重在说明动物的习性,而《蚂蚁》重在感悟。

  2.《蜘蛛》与《辛劳的蚂蚁》相比,同是小品文,在写法上有着怎样的区别?

  《蜘蛛》是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性文字各占一半,文风清晰生动,着眼于说明蜘蛛的生活习性;而《辛劳的蚂蚁》一文则是以叙述、描写为主,多用拟人、比喻、幽默,全文风趣生动,既写出蚂蚁的有趣习性,又讽喻人性的弱点。

  3.《猫的天堂》与本单元的写动物的其它文章相比,主要有何不同?

  文体不同。它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反映的道理不同。通过猫的经历来揭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的真正幸福是能够享受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它用超现实的猫的故事来表现现实的人的道理,启人深思。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以比较为手段,探究异同。教师适时做点拨与引导,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三、学以致用,盘点收获

  如果要你写一篇有关动物或昆虫的文章,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可写,读了本单元的文章后,你悟出了没话可说的原因了吗?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有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材料不足,包括观察不仔细,感悟不深入,想象不丰富,故觉得无话可说。

  2.没有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

  3.缺乏自己内心的感受。

  4.受限于单一的表达方式,找不到表达的效果。

  5.束缚于就事论事。

  四、妙笔生花,寻找机趣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或昆虫,参照本单元写法写一作文片段,展现观察美、机趣美。要求:细心观察,将写作对象人格化,尽可能想象出它们的心理、动作、神态、对话等。尝试感悟式文章的写法。

  学生活动:

  1.学生当堂完成作文片段(10分钟左右),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完成作文片段后,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推荐优秀习作参加班级交流。

  3.师生评议,评选“鸟言兽语小博士”。

  五、布置作业,抒写感悟

  课下根据《猫的天堂》的相关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参考题目:《“猫的天堂”真的是“天堂”吗》。

  附板书设计:

  蜘蛛

  哥尔斯密

  形体结构-----------蜘蛛的生存

  ↓↓

  形体战斗武器织网捕虫

  猫的天堂

  左拉

  “我”的选择↘

  人的选择

  老猫的选择↗

  六、达标检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亮了,老雄猫看我要软瘫下去了,他就换了一种口吻问我:

  “这样的生活你过够了不是?”

  “啊,够了!”我说。

  “你要不要回家去呢?”

  “那自然。可是,哪里还找得到我的家呢?”

  “你跟我来。昨天早晨你走出来的时候,我早就想,像你这样一只肥头胖耳的猫,生来就不配享受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的。我知道你的住处;我送你到门口就是了。”

  这只老实的老雄猫只简单的说了这几句话。等我们到了门口时,他向我说:

  “再会吧!”他也没有向我表示一些别离的情感。

  我叫道:“不行。咱们俩不应该这样就分别了。你与我同到里面去。我把我的床和我吃的肉与你平分。我的女主人是一位好太太……”

  他没等我说完,就抢着说:

  “闭你的嘴!你这个蠢东西!在你那安乐窝中,我非死不可。你那种丰腴的生活只有杂种贱猫觉得好。自由的猫决不愿意用一个牢狱的代价来购买你所吃的肉和你那羽毛的枕头……再会吧!”

  他又上屋去了。我看着他的大而瘦的影子,很舒适地和那初升的太阳光互相抚摩着。

  我进了屋子,你的姑母拿起掸帚来把我教训了一顿,我也用我的深挚的欢悦的心承受了。我大大的领略了一番这温暖而挨打的欢欣。当她打我时,我早在做着大美梦,知道她打完了就要给我肉吃了。

  4.结合全文,说说你如何理解老雄猫的“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

  答:老猫过着没有主人限制和照顾的生活,它可以到处走动,天地比一个家一个窝大得多,它享受着自由的快乐,没有主人给它提供吃的、住的,它只得自己到处寻找人们废弃的食物,还得提防着人,所以自由的快乐又是艰辛的。

  5.分别时,老雄猫没有表示一些别离的情感,还骂“我”是“蠢东西”、“杂种贱猫”,是否表现老猫冷酷无情和粗鲁?

  答:不是。老猫觉得“我”和它志不同道不合,分别是预料之中的,所以并不伤感;“我”邀请它去过它不愿过的生活,它觉得侮辱了它,所以断然拒绝。

  6.老雄猫离开时,“他的大而瘦的影子,很舒适地和那初升的太阳光互相抚摩着”,这分明是一幅画,想象着这个画面,想象老猫此时的心情,想象作者对老猫的感情。

  答:老猫是愉快的,因为自己是自由的,能充分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作者对老猫充满钦佩赞赏之情。

  7.不管是老猫还是“我”都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天堂,对方生活的地方是牢狱,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答:两者都热爱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着自己生活方式中的优势,所以有处在“天堂”的感觉;它们又都看到对方生活中自己所害怕的、所厌恶的东西,所以象躲避“牢狱”一样惟恐不及。

  教学反思:

  一、课堂既然可以“提问”,那么,也应该可以“不问”。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不问”而松散,相反,学生围绕三个话题,充分进行说读活动,读得动情,说得到位。也因为老师的“不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读得透彻,说得精要。

  二、教师可以“不问”,但是必须“有为”。

  这种“无提问设计”课型,着眼于学生的课中活动丰富,课堂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的“无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有为”隐含在教学的设计中:“说猫、说人、说文”三个话题的设计,是逐层深入的,且三个话题涵盖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这三个“切口”,是到达文本深处的捷径;教师的“有为”还表现在课堂的点评中:对学生的“说”,教师或概括,或校补,或提升,或总结,或追问……我觉得我的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能够推动话题向着更深入的目标前进。

  三、教师要做到“不问”,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无提问设计”的课堂,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因此,教师的深入研读教材、找准话题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点示就显得犹为重要。这篇课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艰苦,可以说,前期的研读教材花了9分力,后期的教学设计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证了后期的活动实效。

  优点:读与写是语文学习的两大手段,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读与写的互动。因为是拓展篇目,所以在教学中没有对文本内容作过多的引导和分析,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以及写作的运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及整改措施:

  学生对于感悟式写法把握的还不够好,借助联想寻找恰当的契合点还难免落入俗套,受限于单一的表达形式,不能别出心裁的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3、《窗》教学设计(校公开课原创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早晨我们打开窗,会看到冉冉升起的朝阳,夜晚我们打开窗,又会看到灯火阑珊的都市,今天我们要打开泰格特的小说《窗》,听到的却是一段美丽的谎言,一起感受人间的善恶美丑。

  二、赏析“窗”的美点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这篇小小说发表在了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上,不久入选了中学教材,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可想而知,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的学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赏析小说的亮点,通过这篇小说让同学们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请看大屏幕上我为大家提示的亮点(题目、写法、结尾)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会儿我们一起来一一赏析亮点。

  1、题目

  小说为什么以“窗”为题?

  明确:《窗》更简洁含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一语双关,既指病房的窗,也指心灵之窗(美好、丑陋),以窗为题,更能突出主题。

  以后同学们在给文章定题目的时候也应该像《窗》一样,精炼、含蓄。

  2、写法

  (1)对比。

  人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乐观善良、热爱生活、品德高尚(善、美)

  不靠窗的人:自私自利、冷酷残忍、卑劣丑恶(恶、丑)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莎士比亚也说过:“任何一只猛兽也有点恻隐之心。”小说中的不靠窗病人连一只猛兽都不如,自私心理多么可怕!

  看到的景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风景优美

  不靠窗的人:秃墙一堵

  第4、5自然段:描写景色非常优美,充满生机活力,幸福美好。我相信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和我一样对这一部分有很深刻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在我的朗读声中去感受这些美好吧!

  小小说一般惜墨如金,这篇小小说为何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写窗外的美景呢?这些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上有什么好处?

  明确:更能够突出靠窗病人为病友苦心着想,说明他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小说中的美景,是靠窗的病人想象出来的,编织的美丽谎言。在自己病重的情况下,还竭尽全力为病友描述窗外的美景。可见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因为一个心灵里没有美景的人,不会也不可能编造出如此生动丰富的美景。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造成了一种落差。

  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得十分突出。对比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无比赞美高尚的靠窗的病人,无情地嘲讽和鞭挞自私冷酷的不靠窗的病人。我们在《孔已己》和《范进中举》中已学过对比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作文时也要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2)一波三折。准确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人性的扭曲的曲折过程:

  享受——羡慕——妒忌——恨——取代

  3、结尾

  本文的结尾巧妙在何处?

  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余地。这个结尾正是文章最具震撼力的部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这正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美国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很多文章都具有这个特点,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他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进一步品味这结尾的无穷魅力。

  (1)如果给《窗》的结尾再加两个字,你们猜我会加哪两个字?“活该!”。这是高中时代学习的鲁迅先生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最后一段,一个词成一段,多么有力和痛快。今天被戴婷婷同学借用到《窗》的结尾,由此可见,同学们要多读书,多看书,这样就能在关键的时候将自己所学都用上了。

  (2)如果结尾改为“他看到的是一幅幅怡人的美景。”这样的结局仿佛就告诉人们做一个损人利己的、见死不救的人是有善报的,是有好结果的。这就违背了世人的正确的道德观。

  三、畅所欲言说感悟

  如果我要大家在你们的微博上每个人发表一条学完《窗》后的感受,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我的微博:我们往往能够分担别人的痛苦,却常常不能忍受别人的幸福,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嫉妒之火就会熊熊燃烧。远窗人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我们该怎么抑恶扬善?

  四、教师赠言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五、回顾目标

  1、题目含蓄简洁。

  2、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4、结尾要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从课文的学习中去学会写作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原来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请大家发挥想像力,续写一段情节,要写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

  七、板书设计

  善、美风景优美

  对对

  比窗比

  恶、丑秃墙一堵

4、《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知识与能力:

  1.梳理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未能远谋()(2)牺牲玉帛()

  (3)公与之乘()(4)彼竭我盈()

  2,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曹刿和谁论战?

  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三个阶段?

  二新课学习

  战前、战中、战后又分别写了些什么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一道道关,同学们敢过吗?有信心攻下碉堡吗?

  (一)探究理解读读背背

  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曹刿求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体现了爱国热情)

  2.鲁庄公做了什么样的战前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同桌交流讨论后指名回答)

  明确

  鲁庄公的准备曹刿的评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引导思考:“忠之属也”指什么?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同桌讨论,指名作答,老师点拨)

  明确: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曹刿肯定这一点,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分角色朗读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注意把握语气语速)

  学生试着背诵本段文字,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指名背诵。

  3.一句“战则请从”把内容过渡到战斗。作战地点选择在长勺,是在鲁国境内,这对鲁国有利。在战争中,曹刿与鲁庄公在击鼓进军与追击上都有不同的看法。想想,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与追击时机的?

  自由朗读第二段,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

  公将鼓之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未可-----------可矣

  公将驰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遂逐齐师

  师小结: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时机从而击败了敌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得益于他的“远谋”,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学生齐读;学生试背,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唱歌有二重唱,我们背课文来个二重背,看谁能不受干扰。

  4.接下来“既克”将内容过渡到战后。战斗结束,可以凯旋了。可曹刿为什么要这样“谋”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曹刿,以解决鲁庄公想明白的问题。。

  (两人一组,一人扮记者,一人扮曹刿表演)

  明确:曹刿的解释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我盈)”之时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四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抓住辙乱旗靡的最佳时机,故而夺取了胜利。真可谓是谋略过人呀!

  读读背背吧。

  5.纵观全文,想想,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引导明白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鼓励学生回答)明确:政治上取信于民;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善于把握战机;有利的地点。总之是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二)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1.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桌讨论,指名作答,师点拨,并归纳。(出示幻灯)

  明确: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体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从战指挥,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明确: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鄙”也!

  那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吗?为什么?

  (学生发挥,言之成理既可)

  3刻画人物的方法。

  (1)对比映衬,以鲁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这样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借助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特点。

  (三)归纳总结

  1.内容小结:

  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写作特点

  (1).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紧扣曹刿这一人物,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写中心人物形象鲜明,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2).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在对话过程中有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

  (语言简洁,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的名篇)

  (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四)拓展与延伸

  1,“我们齐心协力,一鼓作气过了那一道道关,攻下了碉堡—课文”这句话里有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指出来,说说它的意思,并用这个成语说话。

  2,谈谈你对“忠之属也”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我心中的曹刿。

  3.课外阅读《左传》

5、《游高梁桥记(袁中道)》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

  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2、通过朗读、品读,体味作者情感,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坦率性情和敢于自我审视自我无情批判的精神。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学习通过景物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义,品悟作者情感。

  教法

  选择 自读感悟法 课型 新授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30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高梁桥的照片)同学们,这是何处?你知道吗?(不知道)这是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文人雅士,常聚于此,吟诗论技。明代文学家袁中道曾游览此地作文《游高梁桥记》,他笔下的高梁桥如何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学习本文,探寻答案吧!

  板书:《游高梁桥记》

  一、揭示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先学

  理解、积累实词和虚词,掌握实词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朗读时注意断句,对重点字词的读音做好标记。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做好标记。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借助课下注解及《配套练习》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2.请同学们以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3.借助注解翻译课文,标记难词难句,小组合作解决。

  四、检查学习效果

  1.作者简介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为文崇尚自然,曾游历天下,写下大量纪游诗文,有《珂雪斋集》。

  2.了解高粱桥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近观 出示相关图片;以饱含深情的语言渲染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学法并归纳。.

  多媒体出示学法,进行具体学法指导。

  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活动。

  指名学生回答,补充并板书要点

  教师巡视指导 看图片,教师新课引入

  看屏幕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回忆并回答文言文学法。

  看课件,听老师要求,掌握先学方法。

  听范读录音、自由朗读。

  自主翻译课文,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学习结果,明确要点,做好笔记。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梭。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清明上河图”。

  3.检查读音

  羸马(léi)微泮(pàn)飚风(biāo)

  舛(chuǎn)邸(dǐ)砾砾(lìlì)

  4.学生用自己的话粗略翻译课文。

  5.教师出示翻译,学生看着屏幕在疏通文意。

  高梁(中央)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光),风日稍和(气候),中郎拉予与王子往游(中朗是官名)?(拉予是人名。).时街平易近皆穿水沟淤泥,委积道上(苍生将土壤搬上道路上),嬴马不克不及行,步至门外.(骑不到马,所以行路到门外)于是三月中矣(三月中旬),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临水坐枯柳下小饮(在枯柳下喝酒.)辩才甫畅(谈得酣畅),而飙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冬风吹,沙尘满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眼看不到,沙吹进口,咬它也有声响.)冻技落,古木号,乱石击,冷气寒冷,相与御貂帽,著重裘以敌之(穿起年夜衣),而犹不克不及堪,乃急归.已傍晚,狼狈水沟间,百苦乃得至邸(苍生才可抵御).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砾砾.噫唉!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已可郊游,(江南的二至三月,风光斑斓,初春曾经能够在此交游)何京师之苦至此.苟非年夜不得已(何故京城跟江南年夜年夜分歧),而仆仆于是,吾见其舛也.本人懊悔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为官职也(专贵的人住这里,由于要当官职).旅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旅客来这里,由于要住和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财产能够糊口,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波烟霾沙尘之乡(如今本人没有官职,数次求官也不胜利,它的效果也可看到了。并且家中也有财产能够糊口,不享用家中玩耍的乐趣,而要去良多沙尘的城市),予以问予,予不克不及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玩耍也可念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喜好长进,而不耻辱),倒置而无计较也。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讨论翻译中的疑难;2.探讨主题。

  六、当堂练习

  《练习册》第38页品读轩。

  七、布置预习作业。预习课后练习一

  板书设计

  求官未获,心情苦闷

  游高粱桥记京师表示悔恨和无奈

  回忆江南春景做对比

  教师板书难解的生字词,引导读准读音

  教师重点对个别的后进生进行指导。

  教师出示投影学生译句。

  纠正,教师重点讲解,板书。

  质疑问难。

  教师指导书面练习。

  指名中差生注音,引导学生纠正明确,朗读识记。

  指名后进生释义,引导学生纠正明确。

  指名优生译句,提示、评价、纠正。

  集体征答,讲解。

  督促、指导中差生练习。

  作业设置 1.翻译课文2.熟读课文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6、《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课题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

  学习

  目标 1.知识能力:品味文章中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描绘边塞的写作方法。

  2.过程方法: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学习文章中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感悟古代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法

  选择 诵读法参与式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边塞诗

  教师: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5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1.导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指名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学法导航)

  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边塞诗歌两首的学习重点是朗读、翻译和背诵。同学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含义。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学习内容及任务要求:

  (一)学习《凉州词》

  1.看课下注释和练习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2.反复朗读诗歌,做到吐字清晰,节奏准确,重音突出,读出感情。

  3.先自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弄不懂的勾下来;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赏析诗歌,品析诗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5.熟读成诵,并默写诗歌。

  (二)用学习《凉州词》的方法步骤学习《从军行》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一)《凉州词》

  1.王之涣,盛唐的著名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凉州词,唐乐府《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甘肃武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1.师生共同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

  3.媒体出示学法导航,并强调重点。

  4.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

  5.指名学生简介作者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1.和老师一起背诵边塞诗《出塞》。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3.学法导航,明确学法要领。

  4.齐读学习任务及要求,并进行先学。

  5.指名按学习要求简介作者及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指名学生读诗,其余学生评议,从读音,节奏、感情三方面进行评议。

  3.男女生读、自由读、齐读,熟读成诵。

  4.说一说:

  (1)诗中哪几句写景,哪几句抒情?(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2)写景突出了景的什么特点?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

  5.想一想:我们面前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样的景和这样的感情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6.賞析:请选你喜欢的一句诗句进行简要赏析。(注意从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形象,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方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7.总结学习方法:(1)读,读音、读节奏、读感情(2)说,说内容(3)想,想画面,想意境(4)赏,赏名句(5)诵,背诵古诗。

  (二)用学习《凉州词》的方法步骤学习《从军行》(其四)

  1.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有《王昌龄集》。《全唐诗》对王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2.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3.小组合作赏析难句

  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4.背诵《从军行》。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比较探究:这两首诗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能体会到唐边塞诗有什么特点?

  六、当堂训练:背诵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见课件。 6.指名学生按要求读诗。抓经典诗句赏析。

  7.师生共同总结学法。

  8.依次检查《从军行》的学习情况,引导点拨并板书归纳。

  9.师生互动,明确要点,并进行点拨。

  10.巡视

  6.指名学生读诗,其余学生静听,等读完后评论回答或补充。

  7.指名说,其余补充。

  8.谈自己的见解。

  9.交流回答、进行补充、更正。

  10.学生回顾并总结,从心灵深处受到教育。

  并背诵古诗。

  作业设置 加入自己的想象将这两首诗分别改写成两首散文诗。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7、《渔父(渔歌子)》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主备人 闫飞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相关文学常识;熟练背诵并默写诗歌。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境。3、探寻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家及相关文学常识;熟练背诵并默写诗歌。探寻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境。3、探寻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点拨指导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及内容 解析点拨 个案补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载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词客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且熠熠生辉的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多诗词都和钓鱼有关。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分享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父》,感受他的“钓鱼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他独特的“钓鱼情怀”。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在教师引导下诵读诗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自己要觉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词儿的味道来,那你就已经很了不起。

  鹭(lù)鳜(guì)箬笠(ruò)蓑(suō)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仅仅读懂词义还很肤浅,我们接着来品一品这首词。许多同学也知道,诗人张志和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好朋友,颜真卿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笔墨飞舞,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如果同学们眼前的画面还不够清晰的话,请大家闭上眼睛,让老师带给你那遥远而又美好的画面。

  (一)、感悟美景

  1、轻闭双眼,用心感悟。闭着眼,把你心中呈现的画面轻声诵读出来。

  2、轻轻地睁开眼睛,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3、我们再来读诗,看一看这些景都是什么样的景?

  4、大家描述的真好!那样的情景可真让人神往,只是同学们刚才把它零散化了。哪位同学能给我们描述一幅完整而优美的画面?

  (西塞山苍茫葱郁,白鹭在山前悠然飞过。流水潺潺,岸边的桃花在绿树掩映中粉粉的开着;清澈见底的溪水里,鳜鱼自由自在游来游去。微风吹过,细雨迷蒙,一位戴着箬笠披着蓑衣的渔父在小溪边安然垂钓……)

  (二)侧耳聆听

  我们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美好的画卷,那么,侧耳聆听,我们又能听到什么呢?闭上眼,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白鹭的叫声、流水声、风声、雨声、其它的鸟叫声、风吹过、雨打着桃叶沙沙作响的声音、鱼儿跃出水面又跌落的声音……

  (三)深闻体味

  我们看见的景色如此美好,我们听到的声音也这般灵动,我们再仔细地闻一闻,又会闻到什么呢? (围绕主题,创设情境及悬念,调整自己和学生最好的课堂状态。)

  (此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初步“读”懂词义。)

  (背景音乐响起,教师感情浓郁的朗诵。待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句时,感情更加浓郁,重复诵读。)

  (学生谈一谈,用一些形容词来描绘一下这些景致)

  导学过程及内容 解析点拨 个案补充

  风细雨中桃花的芬芳、空气新鲜潮湿、闻到了泥土的清香溪水清冽甘甜的味道……

  的确呢,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真想吟诵一曲《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品读课文、感悟深意

  仅仅27个字,便将如此丰富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中国文化的魅力,当然也是艺术的魅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老师也告诉过大家“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那么,张志和这首《渔歌子》透射出他怎样的“品”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张志和的生平。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仅仅是叫弟弟回家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见解。

  1、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1: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2: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3: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1: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2: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3:哥哥啊,我钓到了自由、闲适,我钓到了一份干干净净、一份心安理得。

  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这也解释了诗最后的三个字“不须归”,让我们再来诵读。

  四、延读课文,提升理解

  张志和垂钓,他钓的是一份悠闲,钓的是一份自在,更重要的,钓的是一种心灵的归宿。可同为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垂钓,感觉就迥然不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至此我们已然明白,张志和钓的不是鱼,而是一份闲适、一份自在;柳宗元钓的也不是鱼,他钓的又是什么?

  寂寞

  (老师闭着眼睛作深呼吸状,学生下意识地模仿老师。)

  学生和老师一起吟诵: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不仅是一位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但他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从此再也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多媒体课件展示《江雪》)

  解析点拨

  个案补充

  师:对,是寂寞!为什么寂寞?

  生:因为孤独。

  师:为什么孤独?

  生:因为倔强。

  师:为什么倔强?

  生(略微讨论后):因为不愿同流合污!

  师:为什么不愿同流合污?

  为什么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钓”的是一份操守,这“钓”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坚持?!古代文人的这一“钓”,并不是我们少年纯真的心灵所能轻易悟透的,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大家还会读出越来越多让我们肃然起敬的生命含义。

  五、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1、背会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默写张诗兄弟的这两首词。

  3、练习个案补充。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课后反思

8、《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时间 09.18 编号 070

  主备人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教学

  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弱鲁胜强齐的根本原因。 教学

  重难点 赏析曹刿论战的精彩片段,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学生自主学习学案 课堂同

  步导案

  一、自主学习

  1、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

  (2)课堂随机检查翻译。

  2、选出下列句中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

  3、出自本文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讨论展示

  1、翻译2—3段,整理下面重点词句含义。

  战于长勺(句式:于:)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既克()

  彼竭我盈()故逐之()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

  3、虚词用法辨析。

  其(1)其乡人()(2)下视其辙()

  (3)公问其故()

  之(1)小大之狱()(2)忠之属也()

  (3)公将鼓之()(4)公将驰之()

  4、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5、赏析第一段,分组探究下面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②鲁庄公准备凭借哪些条件应战?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曹刿认为哪个条件是最关键的?

  三、检测小结

  1、用你所知道的名言证明曹刿认识的正确性。

  2、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这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分别是:

  ①②

  四、课后作业

  1、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

  2、找出文中的两处照应。

  3、搜集文中的成语。

9、《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重点:

  分析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人物形象。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翻译了字、词、句,熟练朗读了全文,明确了文章的结构,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曹刿论战》,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课件展示目标: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过程

  (一)、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曹刿)

  2、曹刿和谁论战?(鲁庄公)

  3、论的是哪一场战役?(长勺之战)

  学生抢答。

  师:长勺之战谁胜?(鲁国胜),弱国战神强国,关键在谁?(统帅),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二)、再读课文,探究文本

  活动一: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①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同桌讨论,指名作答,老师点拨)

  ②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③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④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抓住反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回答时小组成员共同站起,一人回答,其他组员补充。)

  小结: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掌握战机。

  师:文中两个人物是战争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人物形象各有特色,下面我们就来结合文本来品味这两个人物。

  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

  2、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你能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鲁庄公和曹刿吗?完成表格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发言。

  (3)教师评价、总结。

  鲁庄公      曹刿

  战 前

  战 中

  战

  后

  曹刿:思想上爱国,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为国效力;

  政治上深谋远虑,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

  军事上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详察敌情,把握有利战机。

  鲁庄公: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能,急躁冒进。

  (三)、又读课文,畅谈所得

  师:是的,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确实表现无能,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他真得是是一个昏君吗?为什么?

  (鼓励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而且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1、放下尊严,虚心纳谏:

  2、尽职尽责,知人善用:

  3、不耻下问,取长补短:

  三、知识抢答:

  1、说出两个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请你说出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两条。

  3、《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4、“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

  四、小结全文

  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达标测评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4、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10、《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学方案:

  曹刿论战

  福建省周宁十中傅翠娟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

  2.了解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4.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5.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意的词。

  6.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1.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文的重点。

  2.难点: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

  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方法 内容 板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左传》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解决字、词读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在上课之前我提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中国的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述)

  引入新课: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是基础,也是强大的后盾,这是战略;另外,也重视了各个战役的战术(具体的例子老师就不举了),得当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古代的军事家在战略战术方面也很重视。今天我们来读读我国《左传》中记载的《曹刿论战》,看看曹刿是怎样在这两方面论述战争的。(板书课题)

  方法 内容 板书

  二、作者简介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古代偏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而近代人们多认为是战国时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

  《左传》比较完整地记述了250余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它既是历史著作,又是很有成就的散文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场面、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解题

  《曹刿论战》记叙了鲁庄公十年春,齐鲁两国在长勺作战。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曹刿向鲁庄献策,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占用了强齐。成为中国战争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题目是一个什么结构的短语?(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题目是后人加的。因为作战的双方是齐鲁,占地在长勺,所以有的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四、听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刿鄙间帛勺辙轼夫靡

  五、读全文:全班齐读(订正读错的音)。

  六、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是了解了《左传》的常识及课文字、词读音,那么回去以后同学们要在准确音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试解释下列词语:师伐肉食者间鄙

  牺牲加信孚属败绩既克夫一鼓作气狱

  八、板书设计

  方法 内容 板书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示:古今异义的词如何确定古义?一是靠比较记忆;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全文,难句,判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提问式)

  1.学生试译全句,然后辨析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肉食者鄙②又何间焉③牺牲玉帛④大小之狱

  二、研习新课

  (一)、全班齐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

  1.第一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一段。

  (2)老师订正、提示重点词、字。

  师:军队肉食者:指做官的,即当权者

  伐:兴兵攻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

  何以战:凭什么打战,“以何战”(倒装句)。何,疑问代词,什么,在这里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依靠、借。

  同“遍”,周及,普遍。从:跟从。

  间: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鄙:古义: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古义:案件、罪案。

  今义:监狱。

  必以分人:把

  加:夸大、虚报。信:诚信、指语言真实。

  孚:为人的信服。福:动词,赐福、保佑。

  忠:古义:尽力做好事,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诚实。

  情:古义:实情。

  今义:情感。

  方法 内容 板书

  可以:可以凭借。可:动词,可以。

  以:介词,其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代“忠”。

  (3)解析:本段写什么内容?(鲁国战前的准备。)

  先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2.第二段

  (1)指名学生翻译。

  (2)教师订正、提示重点字、词。

  与:介词,同、跟。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攻。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唯一一个无实意的用法)。

  复习“之”的用法:

  之:代词

  的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气助词,无实意

  动词,去、到。

  三鼓:击了三次鼓。“三”表动量数词(文言文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前,中间不加量词。)

  败绩:大败、溃不成军。遂:副词,就。

  逐:追赶。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

  (3)解析:本段定什么内容?(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老师分析:全段只三十二字,以写鲁方战术决策为主。全用对比手法:“将鼓”、“将驰”表现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而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曹刿指挥的正确。

  3.第三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三段

  (2)老师订正,提示重点字、词。

  克:战胜,即表示某件事已经完成。

  故:缘故、原因。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夫(fú):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竭:尽。盈:充沛、饱满。

  故逐之:所以。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解析:本段写什么?(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三、学生巩固,归纳所讲内容后,齐读全文。

  四、老师声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翻译了课文,明确了文章所写的内容。

  方法 内容 板书

  初步了解了曹刿“论战”的过程。那么,今天回去后,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师:军队肉食者:指做官的,即当权者

  伐:兴兵攻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

  何以战:凭什么打战,“以何战”(倒装句)。何,疑问代词,什么,在这里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依靠、借。

  同“遍”,周及,普遍。从:跟从。

  间: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鄙:古义: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古义:案件、罪案。

  今义:监狱。

  必以分人:把

  加:夸大、虚报。信:诚信、指语言真实。

  孚:为人的信服。福:动词,赐福、保佑。

  忠:古义:尽力做好事,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诚实。

  情:古义:实情。

  今义:情感。

  可以:可以凭借。可:动词,可以。

  以:介词,其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代“忠”。

  与:介词,同、跟。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攻。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唯一一个无实意的用法)。

  复习“之”的用法:

  之:代词

  的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气助词,无实意

  动词,去、到。

  方法 内容 板书

  三鼓:击了三次鼓。“三”表动量数词(文言文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前,中间不加量词。)

  败绩:大败、溃不成军。遂:副词,就。

  逐:追赶。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

  克:战胜,即表示某件事已经完成。

  故:缘故、原因。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夫(fú):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竭:尽。盈:充沛、饱满。

  故逐之:所以。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方法 内容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研习新课

  1.提问答

  (1)写什么?

  本文叙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过程。

  (2)怎么写?

  文章结构

  战前准备: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以战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战略思想

  (详)

  求信于民,忠之属民——可以一战

  战斗经过: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场指挥

  (略)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战后总结: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术思想

  (详)

  辙乱旗靡在,故逐之

  (3)为什么写?

  文章的写作目的如何?

  明确文章通过曹刿论战,目的为了从这些言论中表现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2.质疑(略)

  3.评析

  (1)文章主题归纳。

  ①文章记叙了什么?(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史实。)

  ②说明了什么?

  要讲究正确的战略战术,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③表现了什么?

  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2)写作特点

  ①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文章运用对话来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语言十分精彩。

  4.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同“遍”周及普遍。

  (2)古今异义诩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古义:诉讼事件、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诚实。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3)一词多义

  ①故逐之:所以。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②何以战:凭、凭借。

  必以分人:把。

  方法 内容 板书

  ③又何问焉:语气助词,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④忠之属也: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指曹刿。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不译。

  登轼而望之:代词,它指齐军。

  (4)古汉语句式

  A、判断句

  B、倒装句

  5.总结

  学习了《曹刿论战》这往文章我们知道曹刿是个机智沉着的人,也了解了在战争中取胜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但是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的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战略——学习目的和正确的战术——学习方法。此外,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学会遇事不慌乱、沉着机智。对于一些事情自己处理。

  6.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预习下一课。

  7.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1.文章结构

  战前准备: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以战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战略思想

  (详)

  求信于民,忠之属民——可以一战

  战斗经过: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场指挥

  (略)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战后总结: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术思想

  (详)

  辙乱旗靡在,故逐之

  方法 内容 板书

  2.文章主题归纳。(略)

  3.写作特点

  ①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文章运用对话来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语言十分精彩。

  4.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同“遍”周及普遍。

  (2):古今异义词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古义:诉讼事件、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诚实。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3)一词多义

  ①故逐之:所以。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②何以战:凭、凭借。

  必以分人:把。

  ③又何问焉:语气助词,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④忠之属也: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指曹刿。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不译。

  登轼而望之:代词,它指齐军。

  (4)古汉语句式

  C、判断句

  D、倒装句

  教学反思:这是初中阶段一篇比较优秀,典型的文言作品。文章中的文言知识点多且较有代表性。教师在设计本课的课堂教学时以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为重点,以文言知识点的掌握为难点。将文言常识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点面结合来进行。让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点的的基础上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中学教案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评语好评 范文大全2 发言稿 报告 合同协议 方案模板 心得体会 个人工作计划 美食好评 锦旗内容 节日演讲稿 年终工作总结 幼儿园工作总结 学习资源 作文大全 祝福语 标语 文案 诗词 中学教案 故事 辞职报告 反思 个性签名 橙光攻略 名字大全 精美句子 心情说说 说说文案 个性说说 好评大全 脑筋急转弯 谜语字谜 起名大全 游戏题目 真心话大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