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4 17:33:41
类别:小班说课稿
小班故事熊宝宝的小芽芽 (mp3在线试听)教案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小班说课稿的您有所帮助。
小班《熊宝宝的小芽芽》
故事内容
天是蓝蓝的,云是白白的,草是绿绿的,花是红红的。熊宝宝种下了一粒种子,长出了小芽芽。熊宝宝高兴呀,每天都来看看它。
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苹果呀?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梨子呀?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西瓜呀?长啊长,长大了!没有果来没有瓜。熊宝宝好伤心,想要拔起芽芽种瓜瓜。
嘿哟哟、嘿哟哟,怎么拔不动了呀?嘿哟哟、嘿哟哟,原来是个萝卜呀! 哈哈,哈哈,熊宝宝高兴地带回家!哈哈,哈哈,熊宝宝高兴地带回家!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有趣的情景。学说短句:“长啊长,长大了。”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和理解散文意境。
3.愿意在集体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长大的快乐、自豪。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学习散文短句:“长啊长,长大了!”
1.教师:让我们变成一棵小树吧!
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变成小树,大家边说 “长啊长,长出小芽芽来了”,边将自己的身体由蹲着的姿势渐渐地变成站着的姿势。
2.教师引导幼儿自己的感受成长。
教师:除了小树可以长大,还有什么也能长大呢?
3.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任何一种可以由小变大的植物或动物。边做动作变说短句:长呀长,长出小芽芽来了。长呀长,长大啦!
4.鼓励幼儿随着教师一起说短句。
二、朗诵散文,感受散文中有趣的情景
1.阅读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教师朗诵散文一遍。感受蓝蓝的、白白的、绿绿的、红红的情景。
2.感知故事的名称,学习词汇:“小芽”、“长大”。
三、完整倾听散文,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参与活动。
1.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幼儿边看书边朗诵散文。
2.当朗诵到“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XXX?”时,教师故意拉长声音,启发幼儿参与朗诵。
3.教师朗诵时用夸张的动作表现重复部分,引导幼儿进行集体朗诵。
活动反思:
《熊宝宝的小芽芽》是一节小班的散文欣赏活动,取材于小班语言渗透领域下册。当我阅读到这篇简单的散文时,被它有趣的情节所吸引。而我班幼儿是一群非常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他们喜欢听,喜欢讲,喜欢参与,我想这篇叙事散文会受到他们的喜爱。
小班《熊宝宝的小芽芽》
故事内容
天是蓝蓝的,云是白白的,草是绿绿的,花是红红的。熊宝宝种下了一粒种子,长出了小芽芽。熊宝宝高兴呀,每天都来看看它。
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苹果呀?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梨子呀?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西瓜呀?长啊长,长大了!没有果来没有瓜。熊宝宝好伤心,想要拔起芽芽种瓜瓜。
嘿哟哟、嘿哟哟,怎么拔不动了呀?嘿哟哟、嘿哟哟,原来是个萝卜呀! 哈哈,哈哈,熊宝宝高兴地带回家!哈哈,哈哈,熊宝宝高兴地带回家!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有趣的情景。学说短句:“长啊长,长大了。”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和理解散文意境。
3.愿意在集体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长大的快乐、自豪。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学习散文短句:“长啊长,长大了!”
1.教师:让我们变成一棵小树吧!
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变成小树,大家边说 “长啊长,长出小芽芽来了”,边将自己的身体由蹲着的姿势渐渐地变成站着的姿势。
2.教师引导幼儿自己的感受成长。
教师:除了小树可以长大,还有什么也能长大呢?
3.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任何一种可以由小变大的植物或动物。边做动作变说短句:长呀长,长出小芽芽来了。长呀长,长大啦!
4.鼓励幼儿随着教师一起说短句。
二、朗诵散文,感受散文中有趣的情景
1.阅读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教师朗诵散文一遍。感受蓝蓝的、白白的、绿绿的、红红的情景。
2.感知故事的名称,学习词汇:“小芽”、“长大”。
三、完整倾听散文,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参与活动。
1.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幼儿边看书边朗诵散文。
2.当朗诵到“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XXX?”时,教师故意拉长声音,启发幼儿参与朗诵。
3.教师朗诵时用夸张的动作表现重复部分,引导幼儿进行集体朗诵。
活动反思:
《熊宝宝的小芽芽》是一节小班的散文欣赏活动,取材于小班语言渗透领域下册。当我阅读到这篇简单的散文时,被它有趣的情节所吸引。而我班幼儿是一群非常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他们喜欢听,喜欢讲,喜欢参与,我想这篇叙事散文会受到他们的喜爱。
小猪变干净了
有一只小猪,长着圆圆的脑袋,大大的耳朵,小小的眼睛,翘翘的鼻子,胖秋秋的身体,真有趣!可就是不爱清洁。常常到垃圾堆旁找东西吃,吃饱了就在泥坑里滚来滚去,滚得浑身都是泥浆。
小猪想去找朋友。它一面走,一面“哼哼哼,哼哼哼”地叫着。小猪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只小白兔,我和你一块儿玩好吗?“小白兔回头一看,原来是小猪,就说:“哟!是小猪,看你多脏啊!快去洗洗吧,洗干净了我再和你玩。”小猪不愿意洗澡,只好走开了。它走着,走着,走到草地上,碰到一只小白鹅。小白鹅,真美丽,红红的帽子,白白的羽毛。小猪高兴地说:“小白鹅,我和你一块儿玩好吗?”小白鹅说:“哟!是小猪,看你多脏啊!快去洗洗吧,洗干净了我再和你玩。”
小猪看了看自己的身上,可不,满身是泥浆,泥水还在“滴答,滴答“地往下滴呢!小白鹅又说:“走,我带你到河边去洗个澡吧!”小猪跟着小白鹅来到小河边,小白鹅“扑通”跳进河里,用清清的水泼呀泼,泼在小猪的脸上、身上。小猪用清清的水洗呀洗,洗得干干净净的。
小白鹅高兴地说:“小猪变干净了,我们一起玩吧!”小白兔看见小猪变干净了,也走来跟它玩了。小猪跟朋友们玩得可高兴啦!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描述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并模仿小动物的对话。
2.通过故事内容的学习懂得:讲卫生、爱清洁的道理。
3.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重点
描述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并模仿小动物的对话. 活动难点:设计简单的动作、语言进行角色表演。
活动准备
课件《小猪变干净了》;
实物:玩具小猪
图片:小白鹅、小白兔、小猪; 头饰:小白鹅、小白兔、小猪。
活动过程:
一、实物导课法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出示玩具小猪。这只小猪身材胖乎乎的,真好玩。我们轮流地看看、摸摸玩具小猪。传小猪的时候,看看它是干净小猪还是脏小猪,好吗?
2、这只小猪干净不干净呢?(干净)为什么呢?
3、师:“咦,小猪认识了你们,它在向你们说话呢
“喂,小朋友好,你们看我今天很干净吧,我可是个讲卫生的猪小弟,但是以前的我呀,你们都不知道呢
4、师:“哎,以前的小猪是什么样子呢?它会找到朋友吗?我们看完动画片就知道了。”
二、主体部分:
1、幼儿欣赏动画片故事
设计提问:①故事里有谁?并逐一在黑板上粘贴小动物的图片。
②谁能记得故事里是怎样描述小猪、小白兔、小白鹅的样子?
小白兔的耳朵的尾巴的眼睛的毛 (真好看)
小白鹅的帽子的羽毛
2、让幼儿带着问题再欣赏一遍故事,引导幼儿学习对话。
小猪找朋友玩,在路上先遇到了谁?它怎么对小白兔说的?小白兔怎么回答小猪的?后来又遇到谁呢?
讨论答案后师生可个别再集体互动模仿动物的对话.
第一次 小猪:小白兔,我和你一块玩好吗?
小白兔:看你多脏啊,快去洗洗吧,洗干净了,我再和你玩.
第二次 小猪:小白鹅,我和你一块玩好吗?
小白鹅:看你多脏啊,快去洗洗吧,洗干净了,我再和你玩.
最后 小白鹅对小猪说了什么?怎样做的?
小猪洗干净后大家都高兴地说了什么?(小猪变干净了,我们一起玩吧)
3、谁最聪明最勇敢能到前边给大家表演故事?你可以当小猪、小白兔、或小白鹅,表演是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动作都可以。
给三位幼儿分戴小猪、小白兔、小白鹅的头饰,教师做旁白引导幼儿表演完故事。其中对动作可不作严格要求。
再找三位幼儿角色表演。其余的专设一节课来表演故事。
三、活动延伸:
1、放动画片结尾:画面音(略)
2、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干干净净的呢?比如:洗手、洗澡、洗头、刷牙、剪指甲、不在地上乱爬乱坐、不吃手……
3、我们讲卫生就会有很多好朋友,让我们开心地唱,快乐地跳起来吧,以《拉个圆圈走走》结束整个活动。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幼儿在欣赏动画片、对答游戏、角色扮演上表现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高,而且这三个任务完成的也顺利、出色。进展不顺利的是引导幼儿理解故事时,幼儿对有的问题兴致不高,注意力分散。最后出现了时间紧、仓促结课的现象。
反思后认为:
1、课量重,描述动物外形部分可删除。如果要设计进去,可以单列一节课,让幼儿描述后联系生活进行词语练习。
2、自身的儿童化语言急待修炼,否则,孩子“听不懂”,势必影响师幼互动。
3、角色扮演要尽量满足较多的幼儿台前练习,不能走过场,否则,完不成预期目标,也扫了孩子的兴致。
4、教师要善于应变意料之外的情况,包括组织幼儿、调整思路等,不能消极泄气。总之,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我学的技巧方法理念很多,我会多多向同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
一.活动目标
1. 尝试用表演的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2. 乐意为小动物动脑筋想办法,语言表达清楚完整。
3. 知道生气不利于身心健康。
二.活动准备
教师:单页多幅故事图片一张(正反面)、小动物头饰(小猪、小猫、小兔、小狗)、配乐故事录音(见教材录音)、自制录音(小动物的笑声与“生气虫”的.独白)、“生气蛋糕”一个
幼儿:儿童用书第5、6页
三.活动建议
(一) 活动流程图
倾听想象→观察讲述→尝试表演→完整欣赏
(二)活动流程
1. 利用录音 激趣导入
教师引导语:小朋友,你们听……(播放录音:小动物的笑声与生气虫的独白)
2. 观察图片 理解故事
1) 观察图一,提问:刚才,你们听见了什么?
提问:生气虫会想什么鬼主意让小动物们生气呢?(请小朋友们猜一猜)
2) 观察图二到图四
① 教师过渡语:真有那么多令人生气的事情吗?让我们来看看谁上了生气虫的当?
② 观察图片二到四,提问:谁上了生气虫的当?
生气虫想了什么鬼主意让小猪上当?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观察云记号以及感兴趣的文字。)
③ 教师小结:生气虫用生气面粉做了个生气蛋糕,他想让小动物们也整天生气,真是个可恶的家伙。
④ 出示“生气蛋糕”,引导幼儿表演。教师引导语:瞧,这就是那个香喷喷的生气蛋糕,我们来演演这一段。(集体与个别结合)
ⅰ教师以旁白的形式指导幼儿的表演
ⅱ引导幼儿想象并表达角色的语言
ⅲ引导幼儿想象并表演角色的动作与表情
3) 观察图五
教师提问:吃了生气蛋糕的小猪会怎么样?(启发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说说生气的样子,教师可适当丰富幼儿语言,如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气鼓鼓地、气得涨红了脸、气地吹胡子瞪眼睛等)
4) 观察图六到七
教师讲述:小猪吃了生气蛋糕竟然成了生气猪,瞧他的肚子气鼓鼓的,越气越大象一只气球似的飞上了天。小动物们赶紧用网兜把他网住,糟糕,他们也被带上了天。小动物们会喊什么呀?(救命——)
教师提问:这下可怎么办呢?赶紧想个办法救救可怜的小动物们吧。(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并肯定幼儿的想法)
5) 观察图八到图九
教师过渡语:小动物们听了你们的主意自己也有了好办法。
教师提问:瞧,他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教师小结:小动物的办法真灵,小猪一高兴,肚子里的气就慢慢消了。大家回到了草地上快乐地游戏,这可把生气虫气坏了,他“嗖”得一声飞上了天,再也下不来了。
3. 完整倾听故事
教师引导语:这个奇妙的故事就叫作——生气猪上天(教师贴上故事名字),让我们完整地听听看看这个故事。
4. 迁移拓展
教师引导语:故事里的小动物动脑筋想办法战胜了可恶的生气虫。在我们平日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了一些生气的事情,你会怎么办呢?(启发幼儿联系经验,师生共同谈谈生活体验)
教师小结语:万一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找别人帮忙(如与别人谈谈、请别人出主意、听听音乐缓解情绪等)。这样,生气虫就无机可乘,不会欺负我们了。
四.活动延伸
1.教师可以在语言区活动中提供儿童用书(见儿童用书第 页)以及头饰,引导幼儿自由的讲述与表演。
2.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缓解情绪压力。
小兔、小狗、小猫和小猪是好朋友,他们在草地上又唱又跳,玩得真高兴。
他们的歌声、笑声传到了地下的生气虫耳朵里。生气虫握着拳头说:“哼,我一定要让你们高兴不起来。”生气虫一边生气,一边做生气蛋糕,嘴里还不停地念着:“吧叽嘿,变生气,吧叽嘿,变生气。”生气虫把生气蛋糕悄悄地放在草地上,躲在一边偷偷笑:一会儿,四个小傻瓜全变生气虫。四个好伙伴拿着鱼网正准备去网鱼。
“咦,一块蛋糕。”小猪说,“我们四个分着吃吧!”“不行,不行,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吃。”小兔、小狗和小猫都这么说。可话音未落谗嘴的小猪已经吃下了一块生气蛋糕。
呀,小猪的肚皮鼓起来了,像个皮球。原来吃了生气蛋糕,小猪爱生气了,气得涨红了脸,肚子都鼓了起来。小猪还在生气,肚皮还在变大,一阵风吹来,小猪飘了起来。
三个小伙伴赶紧用鱼网把小猪网住。“你们网住我干什么,我又不是鱼,你们这群傻瓜!”小猪尖叫着。小猪还在生气,肚皮还在变大,结果像气球似地飞了起来,还带着鱼网和三个小伙伴。到了半空中,小猪害怕了,他忘了生气,一个劲地叫:“怎么办?怎么办?”
小鸟飞来了,它用尖嘴啄小猪的肚皮。小猪被啄得好痒,忍不住大笑起来。小猫说,“咱们一起唱歌吧,小猪听了歌一高兴就不生气了。”他们一起唱起来了:嘿嘿啦,我们是快乐的小伙伴,上天入地在一起……”唱着,唱着,小猪肚皮里的气没了,他们慢慢地降落到地上。
“嘿嘿啦,嘿嘿啦……”四个小伙伴又高兴地在一起玩了。生气虫气得“嗖”一下,像火箭一样窜上天去,再也下不来了。
活动反思:
这是一则很特别的童话故事,作者用童话的形式展示了幼儿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问题。作品的巧妙之处在于塑造了生气猪这个有趣的童话形象,将幼儿活中无法自控的情绪转移到了童话人物身上,读来有趣并富有教益。
作品语词丰富,情节跌宕,极富感染力。幼儿会情不自禁地融入故事,假想自己为故事人物,与“生气猪”一起历险,随着情节的推移产生情绪的起伏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一群淘气的小老鼠在家和妈妈捉迷藏。
妈妈找呀找,看见一只小老鼠躲在桌子底下,一只小老鼠躲在抽屉里面,一只小老鼠躲在花盆旁边,还有一只小老鼠躲在床下面............
妈妈说:"我的宝宝真调皮。"
一、活动目标:
1、能较细致的观察图片,学习正确运用方位词“上面、下面、里面、旁边”。
2、学说短句“小老鼠躲在××的(上面)”、“我躲在××的(上面)”
3、愿意在集体面前大声地说话,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木偶、小老鼠胸饰、场景设置
三、活动过程:
1、出示木偶,引出故事。
“我是老鼠妈妈,我有一群调皮的老鼠宝宝,它们总爱和我捉迷藏。今天我出门去买东西,回到家发现宝宝们又躲起来了。我找了半天,还是有很多宝宝没找到,真着急呀!小朋友,你们能不能帮我把小老鼠们找出来呀?”
2、幼儿观察和讲述画面内容。
(1)引导幼儿讲述画面内容。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小老鼠都躲在哪里呢?
引导幼儿找到隐藏在画面中的小老鼠并学习正确运用方位词“上面、下面、里面、旁边”。学说短句“小老鼠躲在××的(上面)”。
(2)跟随图片练习完整的讲述。
3、游戏:捉迷藏
(1)在场景中找出小老鼠标志,并练习正确运用方位词。
(2)幼儿扮小老鼠躲在场景中的不同地方,老师扮老鼠妈妈在场景中找小老鼠。找到后,小老鼠说出“我躲在××的××”。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幼儿能较细致地观察图片,并用语言描述图片的主要内容。会用方位词“上”“下”“里”“旁”,用短句“小老鼠躲在xx地方”。《指南》中提出: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基于游戏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所以整个活动我都以游戏为主体,加以引导性语言的提问,如活动一开始以小老鼠和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导入,让孩子找找图片中小老鼠躲在哪里。孩子的视觉很灵敏,一下子把躲着的老鼠找了出来。孩子们纷纷七嘴八舌,抢着说,帮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中获得新知。整个活动由于基于幼儿的兴趣开展,因而自始至终幼儿都在主动参与,最后玩“找老鼠”的游戏,孩子们玩得十分带劲,活动结束了还意犹未尽呢!但是活动中由于小班孩子控制能力差,游戏的兴奋也给活动带来了干扰。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没有呵斥孩子,而是轻轻地说:“太吵了,一个一个说,不然小老鼠会被吓走的。”孩子们顿时安静了下来。